废苑苍苔里,残山白骨边。旧游如梦总凄然。况是晚秋天。
墟散红腰女,空携买酒钱。葑湾细火自年年。只有捕鱼船。

【注释】

①废苑:指昔日的宫殿园林。苍苔:青绿色的苔藓。白骨:指坟墓。残山:断壁残垣。②旧游:指往日在西湖游览的情景。③晚天:傍晚的天空。④红腰女:指歌妓。⑤葑湾:地名,今苏州城西南。⑥细火:小火。⑦捕鱼船:渔船。

【译文】

曾经是繁华的宫殿园林,如今长满青苔的废墟,断壁残垣的荒凉景象。往日游玩的地方,现在都变成凄然的梦。更何况是这凄凉的晚秋!

那些红颜女子已经散去,空带着买酒的钱,只能独自在湖上买酒。只有在葑湾的小火炉中取暖,才能熬过寒冷的冬天。只有渔夫们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季。

【赏析】

《巫山一段云》是一首咏叹杭州西湖风景的词,抒写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眷恋和对故国的哀思。这首词以“感旧”为题,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眷恋之情。全词意境开阔,笔意疏朗,语言清新自然。

上片首二句,由景入情。开篇就点出“废苑”,接着用“残山”勾勒出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是西湖上的一座小山,位于孤山东南面,因山形似马耳而得名。山上有“听涛亭”,可以饱览钱塘江潮。这里原是北宋名臣文彦博(范文正)隐居之所。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到访此处。他登高望远,极目四顾,只见西湖南岸的群山环合,波光潋滟,一派湖光山色交辉相映之景。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初到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后来,他被贬到黄州。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春天,他再次来到孤山,并登上听涛亭观景吟诗。此时,他已由杭州通判升为密州知州,因此他更加自信、豪迈地吟道:

我昔穿林渡水,

为寻僧院来迟。

忽迷柳径桃蹊,

误入荷花深处。

当时,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同游孤山。他看到佛印禅师所住的宝林寺,便问:“此间松桂竹木,奇花艳卉,可称胜境。”佛印禅师回答说:“此地无俗僧。”苏东坡又问:“何处是真僧?”佛印禅师回答:“眼中无杂念者是也。”苏东坡赞叹不已。后来两人同游灵隐寺和飞来峰,苏东坡还特地作了一首七律。这时,苏东坡又来到孤山,他站在听涛亭上,放眼望去,只见湖光山色,景色优美迷人,于是他感叹不已地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就是从苏东坡《初到杭州》和《和董传留别》诗里摘取而来。但是,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写到西湖景物,而《巫山一段云》这首词则直接描绘了西湖的景色。“废苑苍苔里”,“残山白骨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原来繁华的宫殿园林早已荒芜衰败,只剩下青苔和白骨;断垣残壁上的残砖残瓦,更显得凄凉悲凉。这就使读者很容易联想起苏东坡在《初到杭州》中所描绘的西湖景色。同时,这两句话也暗含着苏东坡自己被贬谪到黄州的遭遇。“旧游如梦总凄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往日游玩的西湖风光,如今都变成了梦幻般的景象,总是使人感到凄凉悲苦;更何况是这凄凉的晚秋时节呢!这几句诗,既与开头两句照应,又进一步渲染了西湖景色凄凉的气氛。

下片前两句,描写了西湖上红衣女子的散去以及她们空带买酒钱的凄凉情景。“墟散红腰女”这一句中的“墟”字,意为村落或市镇;“红腰”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装饰品,即腰围一条红色腰带。“墟散”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市集中红袖飘飘、热闹非凡的场景;而“红腰”二字,则暗示出这些女子的青春美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昔日繁华热闹的市集,现已荒废萧条,只剩下一些买酒归来的人,而红衣女子也已散去;她们空带着买酒的钱财,只能独自在湖上徘徊,独自买酒痛饮。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西湖市集的荒凉冷清,而且通过红衣女子的散去和她们空带买酒钱的凄凉情状,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愁闷和伤感之情。

下片后三句,则是写葑湾的小火炉和捕鱼船的寒夜生活。“葑湾”,即今杭州城南面的西湖一带,这里有许多小巷和集市。“细火”,即微弱的灯火。“自年年”,意思是常年如此;“只有”,强调其孤独寂寞。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夜晚,人们在葑湾一带围着小火炉取暖,只有捕鱼的人们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夜。这几句诗,既与上面两句照应,又进一步烘托出西湖夜景的凄凉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眷恋之情。

这首词以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词结构谨严,意境开阔,笔意疏朗,语言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