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一书生,今朝定请缨。
窃符惊魏寝,怀璧返秦城。
孤愤先心死,艰难愧位轻。
闻鸡中夜起,未悔弃承明。
【注释】
甲午:古代以干支纪年,甲乙为干,午未为支。此诗当作于唐僖宗中和年间。甲午,指诗人在中和三年(882)投笔从戎之事。投笔一书生:比喻文人从军,即弃文就武。定请缨:表示决心要为国效力,争取功名。窃符惊魏寝:暗指黄巢兵变时,黄巢假借符节(古时帝王授予使臣的凭信),攻取长安;魏王李克用因惧不敢入关。怀璧返秦城:喻指黄巢兵变,唐僖宗仓皇逃回洛阳。孤愤难先死,艰难愧位轻:言自己报国心切,但身受困厄,难以瞑目。闻鸡中夜起:形容日夜勤勉不辍。承明:汉代宫殿名。汉成帝刘骜曾在此殿中设立尚书令,故后世称尚书省为承明庐。
【赏析】
《甲午》是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诗。诗写诗人辞官后,应诏赴任,途中听到鸡鸣,便立即起床赶路的情状。此诗虽无一字颂扬朝廷之词,然字里行间透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四句,写“投笔一书生”奔赴战场的壮志豪情。“投笔”,典出《后汉书•班超传》,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建功西域。这里用来表明诗人辞官后,决心从军杀敌,报效国家。“今朝”,指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正逢乱世,有责任为国家分忧解愁。“请缨”,出自战国策.齐人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请缨”意为请求皇帝给他一支长矛和一面大盾,表示他随时准备冲入敌阵,奋勇杀敌。“窃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窃符”,指刘邦假称有天子神玺,诈取项王兵符,然后夺其印绶,与韩信等将共诛项羽。“魏寝”,指魏王李克用的卧室,“惊”字暗示李克用对黄巢兵变有所顾忌。“怀璧返”,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怀璧返”意谓黄巢以天子旌旗、金帛珍宝归师,李克用害怕被诱入京城而不敢轻易进兵。这四句,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报国之热忱和急不可待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中间八句,描写诗人奔赴洛阳途中的情景。“独愤先心死”,是说心中充满愤恨,所以早自思虑到死。“未悔弃承明”,承上“孤愤难先死”而言,意谓尽管心中愤懑,但想到能够报效国家,即使牺牲也心甘情愿。“闻鸡中夜起”,说明诗人昼夜兼程,不辞劳苦。《诗经•小雅•斯干》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此言白天忙着筑房舍,夜晚忙于收割庄稼。诗人以“闻鸡中夜起”来代指夜间的勤奋劳作,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未悔”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报国的责任感。诗人虽然身处乱离之世,却毫不畏惧,始终怀着一颗为国尽瘁的心,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可贵的。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闻鸡中夜起”,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日夜操劳,不顾疲倦的辛苦生活。“未悔弃承明”,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胸怀报国之志的决心。这四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勉不懈的性格特征,而且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充分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虽然无一句颂扬朝廷之词,但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同时,诗人在描绘战争场景时,又显得十分细腻生动,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