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壑秋容瘦,霜天半欲红。
远郊分野色,病叶怯高风。
与影飘寒藻,将心托塞鸿。
日斜频俯首,生意感飞蓬。
枫叶林
一山的枫树林中,秋风中显得格外瘦弱。
秋天的天空一半被红霞覆盖。
远方的田野分界处,一片枯黄的叶子在寒风中颤抖。
影子随风飘动,就像寒冷的水草,
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给远飞的大雁。
夕阳西下,我频频低头叹息,
生命在大自然中显得如此脆弱。
一壑秋容瘦,霜天半欲红。
远郊分野色,病叶怯高风。
与影飘寒藻,将心托塞鸿。
日斜频俯首,生意感飞蓬。
枫叶林
一山的枫树林中,秋风中显得格外瘦弱。
秋天的天空一半被红霞覆盖。
远方的田野分界处,一片枯黄的叶子在寒风中颤抖。
影子随风飘动,就像寒冷的水草,
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给远飞的大雁。
夕阳西下,我频频低头叹息,
生命在大自然中显得如此脆弱。
枫叶林 一山的枫树林中,秋风中显得格外瘦弱。 秋天的天空一半被红霞覆盖。 远方的田野分界处,一片枯黄的叶子在寒风中颤抖。 影子随风飘动,就像寒冷的水草, 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给远飞的大雁。 夕阳西下,我频频低头叹息, 生命在大自然中显得如此脆弱
李应熙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屯庵,兴国人。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诗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李应熙生于乾隆年间,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为他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现实。李应熙的诗歌作品数量不详,仅存有一首被整理为全集发表,显示出其在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其作品《铁瓮集》中可以窥见李应熙的文学造诣
【注释】: 卜筑:指建宅定居。三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三纪:三年,三十年。 榕村:作者自号“榕村”,故名。 榕树:即榕树。 阴黝:树木浓密,遮蔽阴暗处。 涧水:溪流。无消添:没有减少。稍稍复:稍微再。导源首:源头。 抗榭:高高的亭子。遥山:远处的山。辟亭:开敞的亭子。四牖(yǒu):窗户。 前轩:正房前面的轩。及南舍:到南边的房子。 鲁侯茅:鲁国的君主之草庐。藏修:隐居修养
【注释】 “读书有感”:这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 西土、于越:指春秋时的楚国。西土有虎贲,于越聚君子:楚国在春秋时是虎贲的发源地,也是诸子百家荟萃之地。这里用楚地有“虎贲”,比喻国中有才识出众的人;用“君子”比喻有学问的人。 不逾三六千:《诗经·小雅·鹿鸣》中说:“王事靡盬,不愆于仪。”郑玄笺:“三百六十人曰诸侯,天子之宾客也。”这里借“三六千”指楚国的人才。 国甲岂尽此:《左传·成公十六年》说
和诗: 晨钟响彻长信宫,白露沾衣寒意生。 百位官员归家时,马蹄践踏禾黍成。 裴公未到绿野乡,即辰欢笑为友朋。 池荷残夏明如霜,河杨结绪风吹动。 谁人羡慕京师行,惭愧跟随马与吕。 拂拭衾席思故人,倾输酒力忘争执。 铺陈美食共醉宴,从庖纷杂菜蔬食。 高洁节操当朝钦,闲暇之时举高标。 美好音声难相和,只可默诵含咀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京城西郊的清晨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平时注意对诗词的背诵和积累。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现象,平时要对这些特殊现象做好积累。本题要求考生逐句释读诗句,然后根据注释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满村秋水浸苔矶”,意思是:满山遍野的秋天的水浸润着长满青苔的岩石;“落日清江动竹扉”,意思是:夕阳西下时
七月七日雨中种竹树 洞庭秋雨来,凉气生枕席。 东城官舍中,颇似野人宅。 锄云艺竹树,一径十余尺。 树带君山青,竹分湘水碧。 稍免抱瓮劳,华滋借天泽。 人间瓜果会,陈乞终何益。 巧宦吾未能,空斋卧良夕。 翻译: 七月七日在雨中种下竹子和树木。 洞庭湖秋雨到来,凉意袭人如临枕头席地。 在城中的官府住所中,似乎回到了乡下人的家。 用锄头除草,栽培竹子和树木,一条小路有十来丈长。
柳州道中 在野草无情的碧色之中,斜阳映照着我那远行的客人。乱山间隐藏着杀气,只有一匹马闯入松涛之中。遥望长安城,遥远而遥远,世事如崎岖山路一样难行。自古多有因罪贬官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道路艰难。 注释: 1. 野草无情碧:野草的颜色没有情感,是无情的。 2. 斜阳向客红:夕阳的余晖照在我的身上,显得格外醒目。 3. 乱山藏虎气:混乱的山峦之间隐藏着杀气。 4. 匹马入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