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瞰无底潭,上压千寻壁。
石柱忽倒垂,一洞破青碧。
山空人语响,径古苔痕积。
既瞻米老像,还求范公迹。
旷怀耿至今,风流缅似昔。
浊醪共斟酌,杂坐云根石。
回瞻隔浦帆,隐隐没沙碛。
水风时吹衣,斜阳澹将夕。
偶涉已浩浩,欲去仍恻恻。
良会不可常,况值远行客。
【注释】
下瞰:俯视。底潭:指深潭,无底深渊。上压:山高耸入云,好像要压住下面的天空。千寻:形容很高。石柱忽倒垂:石柱突然倒塌下来。一洞破青碧:指一个洞口露出青翠的岩石。山空:指山峰空廓。人语响:人声嘈杂,喧闹。径古:小路崎岖不平。苔痕积:苔藓斑驳地覆盖着地面。既瞻米老:看到米芾的画像。米老:指米芾,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范公:指范仲淹,北宋名臣,曾官至参知政事。范公迹:指范仲淹的遗迹。旷怀:胸怀开阔。耿至今:耿耿于心,难以忘怀。风流缅似昔:风流才情像从前一样。杂坐:随意地坐着。云根石:指云中的岩石。回瞻:回头看。隔浦帆:隔着水边的小洲上的帆船。隐隐没沙碛:隐约地消失在沙漠里。浩浩:广阔辽远。恻恻:悲凄,感伤。良会不可常:美好的时光不能常有。况值远行客:何况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译文】
从高处俯瞰那深邃无底的潭水,上面又高高的耸立着万丈高山;石峰忽然倒落,一个洞口露出青翠的岩石,山间空旷,人声喧哗,小路崎岖不平,苔藓斑驳地覆盖着地面。看到米芾的画像,又想起范仲淹的遗迹。心胸开阔,怀念之情像从前一样;随意地坐着,云中的岩石在云层中隐现。回头看看那隔着水边小洲上的帆船,它渐渐消失在沙漠里了。宽阔的水风时时吹来,斜阳渐渐淡了下来,感到悲伤和寂寞。虽然偶然涉水而来,但心中却有无穷无尽的思绪。美好的时光不能常在,更何况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赏析】
《玩珠洞燕集送别子乔之镇安》是宋代米芾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四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其内容大致如下:诗人在玩珠洞与友人聚会时,观赏到一幅米芾的画像。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以书法、绘画见长。《玩珠洞燕集送别子乔之镇安》就是描写玩珠洞聚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欢快心情及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玩珠洞,在今安徽宣城市北郊约10公里处。这里山水秀丽,风景宜人,是游览胜地。此洞为明嘉靖年间所开,洞内有“玩珠池”、“洗心池”等名泉。李白曾有《送友人》一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可见此地风光之优美。苏轼也曾游此洞并题诗曰:“岩扉霁色静,林壑敛暝烟。云外一声钟,幽人自往还。”(《玩珠洞记》)这些诗句都描绘出了玩珠洞优美的自然景色。玩珠洞之所以能成为旅游胜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它那美丽的自然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玩珠洞不仅山水秀丽,而且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早在唐代就有人在此游玩,并留下了不少赞美玩珠洞的诗篇。玩珠洞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是因为它能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同时也因为那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人们才会把玩珠洞誉为“天下第一洞”。
玩珠洞是一个天然奇观,也是一个人文景观。它既有秀美的山水,又有悠久的历史。诗人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玩珠洞那秀美的山水。诗人站在洞口,俯视深潭,仰望高山,不禁感叹道:“下瞰无底潭,上压千寻壁。”这两句诗描绘出玩珠洞那险峻的地势和宏伟的气势。紧接着,诗人又描述了玩珠洞内的石峰、石柱、石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玩珠洞之中。
玩珠洞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它还是一个人文景观。诗人在这里看到了一幅米芾的画像。米芾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书画家、文学家,以书法、绘画见长。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玩珠洞内,诗人看到了米芾的画像,不禁想起了范仲淹的遗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名将,他曾担任过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众,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玩珠洞内,诗人看到了米芾的画像,想起了范仲淹的遗迹,不禁感慨万分。
玩珠洞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是一个人文景观。诗人来到这里,还与朋友们欢聚一堂,尽情地饮酒作乐。他们坐在云中的岩石上,一边品酒一边聊天。诗人不禁发出了感慨:“浊醪共斟酌,杂坐云根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因为云中的岩石虽然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生机。因此,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玩珠洞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还是一个人文景观。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还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玩珠洞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