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天然好,屏膏华、绝胜严妆。先报江南信,一枝长。憎笛韵,带伊凉。
谁比似、花光奇秀格,淡朦胧、水月俱香。因想含豪处,对池塘。鉴疏影,卧斜廊。

【注释】

亭前柳:指题写的墨梅。亭前,指墨梅所画之处;亭,指亭台楼阁;用朱雍韵题何香凝墨梅,用朱雍的韵脚题写梅花诗;屏膏华,指墨梅画上的梅花;屏膏,屏风上涂饰的美漆;严妆,浓重的妆容;先报江南信,指早春时节梅花先开报知春天到来的消息;一枝长,一枝长得最为高长;憎笛韵,讨厌笛声悠扬婉转的声音;伊,他/她;淡朦胧、水月俱香,形容墨梅画中的梅花颜色清淡而朦胧,与水中月亮一样清美;含豪处,指墨梅中梅花含苞待放的姿态;对池塘,指墨梅画中梅花与水池相对映衬;鉴疏影,指墨梅中梅花倒映水中的影子。

【赏析】

此为题画诗,是诗人朱自清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昆明所作。诗的前两句写墨梅画上的梅花,后两句写墨梅画本身。诗中赞美墨梅“素心”之美,并把梅花与水中明月、水中月影相比拟,形象地表现了墨梅“素心”的高洁、淡雅之美。

诗的前两句以“亭前柳”比喻题画诗,点出画面所绘之地,并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亭前柳”三字暗寓“亭”,点出了题咏的对象。接着,诗人以“天然好”三字概括评点这幅墨梅画。这三个字不仅表明墨梅的天生丽质,而且突出了它与一般人工修饰的花卉的区别,从而也反映了作者的艺术见解和审美情趣。接下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墨梅以人的神态。“屏膏华”,“屏膏”二字,既指梅花的色泽,又暗喻墨梅画上涂抹的美漆,使梅花显得更加鲜艳娇妍。“严妆”二字,是说梅花画得十分精细工整。这四句诗,从正面描写墨梅画的形貌特征。

“谁比似”三字,笔锋一转,由墨梅画转到墨梅画本身。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谁能够比得上这幅墨梅画呢?诗人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宕开一笔,将墨梅与“花光奇秀格”的“花”进行比较,指出墨梅画中的梅花有其独特的魅力。“花光奇秀格”,是指梅花具有超凡脱俗的风姿和神采。“淡朦胧、水月俱香”三句,是对墨梅画进一步的描绘。这六字,既描绘了墨梅画的色调,又刻画了其姿态,还烘托了画面的气氛。诗人认为,墨梅画中的梅花之所以能如此迷人,是因为它既有淡雅的色彩,又有朦胧的韵味,而且与水中的月亮一样清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在描绘墨梅画时,不仅抓住了其外在美这一特点,而且强调了墨梅画的内在美,即墨梅的“素心”。这四个字是诗人对墨梅画的总的评价。这四个字既是对墨梅画的总体印象,又是诗人对墨梅画所寄托的审美情趣的高度概括。

最后两句,由对墨梅画的描绘转入对画本身的吟味。诗人赞叹说:“因想含豪处,对池塘。”“含豪处”,指墨梅画中梅花含蓄而不外露的风度。梅花以其清高孤傲的姿态而闻名于世,诗人在这里赞颂的是它的这种品格。“池塘”,指墨梅画所框住的画面。诗人认为墨梅画中的梅花与池塘相映成趣,相映生辉。“鉴疏影”三字既点明画面内容,又点明观赏者的身份。诗人站在池边欣赏着眼前这副墨梅图,不禁陶醉在这幽静的境界里。

这首诗通过赞美墨梅来抒写自己眷怀祖国河山的情感。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景言情,情景交融,构思巧妙。诗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的爱国激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园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