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鸟有噣空彷徨,《春秋》不作《骚》不光。萧艾变化兰无芳,提笔掷笔歌慨慷。
人间谁要埋忧地,一往牢愁天上寄。
郑所南,字渔仲,号南郭生、樊山野史、樊山老人、樊山樵客等。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浙江绍兴人。工书善画,尤长山水、兰竹、梅菊。
朱鸟有噣空彷徨,《春秋》不作《骚》不光。《春秋》作于鲁哀公十四年至定公四年,即公元前489年至公元前479年;《骚》为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约在公元前305年左右,距朱鸟作时已近千年,故称“不光”。
萧艾变化兰无芳,提笔掷笔歌慨慷。萧艾,指草本植物艾蒿。古人认为艾蒿可以入药治疗疾病,也可制香熏用,或用于装饰,其茎叶可做扫帚。此处借喻郑所南对世态炎凉的感叹。慨慷,慷慨激昂的意思。
人间谁要埋忧地,一往牢愁天上寄。“人间”指人间世事,指世俗生活;“牢愁”指深重的忧愁;“天上寄”,指将忧愁寄托于天上。
【赏析】
此诗是郑所南的一首题画诗。樊山所藏的郑渔仲《兰卷》上有张文襄的跋语。张文襄是张英的儿子,他写的题跋中说:“余友渔仲画兰,每见其笔意超绝,而诗亦清丽可诵。”(《墨庄漫录》)郑渔仲在《兰卷》的《题辞》中写道:“……余以笔墨写幽致,聊当陶写之娱。……”(《樊山兰谱》卷上)可见张文襄是赞同郑渔仲的这种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的。这首诗就是郑渔仲在题画之后所写的题画诗。
首联两句,写郑渔仲的画卷上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冷的图景:高高的太阳(“朱鸟”),对着天空(“空”)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彷徨”),就像《春秋》这部书没有写成,像屈原的《离骚》没有完成一样。这是从时间上看,它不是在今天,而是在古代。
颔联两句,进一步具体描写这幅图景。“《春秋》不作”是指孔子修订《春秋》,但《春秋》一书并未成篇;“《骚》不光”是指屈原作《离骚》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
颈联两句,是说画上的这副景象,使人感到萧瑟凄凉,甚至有点悲愤不平。这里的“人”是泛指人们。
尾联两句,是说这种悲愤不平的情绪,不是由自己造成的,而是天象(“天上”指天空)带来的。
诗人通过这幅画卷上所展现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世态的感慨和不平之情。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景,后半部分主要抒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