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此结连营,万叠湖波怒未平。
螳臂自难当辙奋,鹃魂应向绕枝鸣。
楚人浪说怜三户,夏肄传闻少一成。
今日经过重太息,西台余泪倍纵横。

【注释】

经东湖公战地:经过当年赤壁大战的东湖(指三国时期,曹操率军南下,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交战。)

万叠:层层重叠,形容波浪。

螳臂:比喻力量薄弱的人,想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自难当辙奋:自己难以阻止车轮前进。

鹃魂:传说中杜鹃的悲鸣叫声。

楚人浪说:楚国人说。

怜三户:怜悯三户人家,即“望夷宫变”时被秦灭掉的楚国丞相屈原因不满暴政而自杀的三个家族。

夏肄传闻少一成:夏朝末年,商汤打败了桀王,天下太平,商朝得以建立。但商汤却杀了桀王,没有给天下留下一个国王。

重太息:再三叹息。

西台余泪:指项羽在乌江自刎后,江东父老为他流下的眼泪。

纵横:纵横交错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东湖公战地时有感之作。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而巨大。诗中“昔年曾此结连营”,就是诗人对这次战役的回忆;“万叠湖波怒未平”,则是诗人对当年赤壁之战后的景象的描写。全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抒发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危亡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恢复国家的强烈愿望。

首句“昔年曾此结连营”,诗人回忆赤壁之战的往事。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抗曹势力,于是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诗人站在东湖畔,遥望着那曾经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战场,心中不免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想到了当年曹操的铁骑横扫千军万马,想到那些英勇杀敌的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崇敬和怀念之情。

次句“万叠湖波怒未平”,诗人描绘了赤壁之战后长江水波激荡的景象。那曾经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长江如今依然波涛汹涌,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激烈战斗场面。诗人用“怒未平”来形容长江水波的壮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残酷无情、破坏力巨大的感叹。这一句既展示了赤壁之战的宏大场景,又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接下来两句“螳臂自难当辙奋,鹃魂应向绕枝鸣”,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争中的英雄形象和悲壮情景。其中“螳臂自难当辙奋”比喻了那些想要抵抗强敌、保卫家园的英雄们力量不足、无能为力的无奈处境。而“鹃魂应向绕枝鸣”则通过比喻,将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义士们的悲壮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魂魄仿佛也在空中盘旋飞舞,发出凄厉的鸣叫。这两个比喻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英雄的赞美之情,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之感。

第三句“楚人浪说怜三户,夏肄传闻少一成”,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其中“楚人浪说怜三户”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为了保全楚国的颜面而下令处死了逃亡在外的楚国国君,留下了三个儿子作为替罪羊。这里诗人借用了这个典故来讽刺那些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国家安危的统治者们。而“夏肄传闻少一成”则是指夏朝末年,商汤击败夏桀后建立了商朝,但由于商汤没有留下一个继承人,导致商朝政权最终落入异族手中。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政权传承问题的忧虑之情。这两个典故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最后一句“今日经过重太息,西台余泪倍纵横”,诗人用“重太息”这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沉思和感慨。他想起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历史画面,心中难免泛起涟漪和感慨。而“西台余泪倍纵横”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改变历史现实的遗憾和悲伤之情。这里的“西台”很可能指的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亭长亭,也有人说是指吴起守西陵的故事。无论哪种说法,都体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民族安危的关注和忧虑之情以及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缅怀之意。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来深化主题,使得这首诗既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