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鱼有疾问谁医,掘地通泉作小池。坦腹儿童教偃卧,脐中汨汨纳流澌。
【解析】
1.回疆:指西域。
2.竹枝词: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曲调,后来成为诗歌的一种体裁;唐宋时流行于湖南、湖北一带。
3.疾:病。
4.通泉:挖开泉水。
5.作小池:把泉水挖成一个小池。
6.坦腹:敞着肚子。
7.汨汨:水流的声音。
8.纳流澌:流入池塘里。
9.赏析:诗人以“问谁医”起兴,写河鱼得了疾病却无人医治。接着写掘地通泉,为鱼治病。诗人在诗中用“坦腹儿童教偃卧,脐中汨汨纳流澌”的手法,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
【答案】
译文:河中之鱼生了病,谁能医治它?挖开泉水,把它放到一个池子里。让孩子们敞开肚皮学卧着休息,让鱼儿的脐部流出的水慢慢流入池中。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到新疆以后写的一组竹枝词,借咏河鱼而讽刺那些不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