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起扶文运,儒家可不祧?
棹回沧海浪,茶约草堂瓢。
同社来虽少,分题兴已饶。
竹深荷净处,秋入雨潇潇。
这首诗是明代文士杨慎在乙卯年(1525年)六月在詹园小集时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共起扶文运
- 释义:大家一同起身,共同支持文学的繁荣发展。
- 注释:文运,指文学或文化的发展;”扶”字在这里有扶持、促进的意思。
- 赏析:这句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期待。他希望文人能够齐心协力,推动文学的发展。
第二句:儒家可不祧
- 释义:儒家思想不应该被遗忘或废弃。
- 注释:”祧”原指宗庙中祭祀祖先的地方,引申为“保存”。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儒学文化的珍视,认为其价值不可被替代。
第三句:棹回沧海浪
- 释义:船儿划动,激起了海面上的波涛。
- 注释:棹,划水工具;”沧海”形容大海。
- 赏析:这句描绘了一幅海天一色的景象,通过“棹回”动作与大海的互动,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动态的画面感。
第四句:茶约草堂瓢
- 释义:约定在草堂用茶会友。
- 注释:”草堂”指的是古代诗人杜甫的草堂,这里用作文人聚会之地的代称。
- 赏析:这句诗传达了一种文人之间的友谊和相聚的喜悦。通过“茶约”和“瓢”(即茶具)的使用,展示了一种简朴而高雅的交往方式。
第五句:同社来虽少,分题兴已饶
- 释义:虽然来的同乡人不多,但话题的多样性已经让人感到兴奋。
- 注释:同社,意指同行的人;”分题”意为不同的题目或主题。
-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交流内容的丰富性感到满足,即使人数不多,但讨论的主题足够多样和深刻。
第六句:竹深荷净处,秋入雨潇潇
- 释义:在竹林深处,荷叶清新,秋雨潇潇洒洒。
- 注释:竹、荷都是植物名词,分别代表竹林和荷花;”潇潇”形容秋雨的细密和连绵。
-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自然景观,展现了秋季特有的景色和气氛。通过使用“竹”、“荷”和“雨”等元素,诗人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幅秋日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