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逢恶宾,不逢故人。此语闻自汉平津。我乃故人兼恶宾,驱车访君过十驿,不待折柬招频频。
同行弟兄及张、陈,挂杖蜡屐来缤纷。登君之堂君大喜,谓宾不恶席上珍。
君时第宅结构新,丹青雕刻皆绝伦,照耀嘉政之水滨。
君家近与曾家邻,曾家筑楼在市闉,高与凤山、狮岭同嶙峋。
东西土木同时作,我恰来作张老颂奂轮。两家宗谱兼旧姻,剪灯清谈夜达晨。
忘形不复拘礼文,曾家索酒面米春,林家索肴猩猩唇。
予取予求应如响,醉饱摩腹何轮囷。南游赤嵌有成约,明日举手别二君。
二君乃效下榻之仲举、投辖之陈遵,相留看竹东埔蜡,更请探胜龙门津。
挽断青衫不肯放,令我愁听浊水车辚辚。恶宾自谓岂知更遇恶主人,为君勉强半日倚装更酌酒数巡。
作诗诮君君不嗔,相与笑倒抛冠巾。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格式和内容:
- 第一行:“戏赠月汀、君定”是题目,直接表明了这是一首戏赠之作。
- 第二行:“宁逢恶宾,不逢故人。”是作者的自述,表达了自己宁愿遇见不好的人(恶宾),也不愿意遇到老朋友(故人)的心情。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在与朋友交往中的某种心理矛盾。
- 第三行:“此语闻自汉平津。”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说明这种心情的来源。这里的“汉平津”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也可能是对某个典故的引用。
- 第四行:“我乃故人兼恶宾,驱车访君过十驿,不待折柬招频频。”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行为。作者自称为“故人兼恶宾”,即既是老朋友又是不好的人,为了拜访朋友,甚至驱车走了十个驿站,而不需要对方频繁地发邀请函。
- 第五至第八行:“同行弟兄及张、陈,挂杖蜡屐来缤纷。登君之堂君大喜,谓宾不恶席上珍。”描述了与朋友一同拜访的情景,包括同行的兄弟以及张和陈等人物,以及他们带来的装饰品(如拄杖和蜡制的鞋子)。到达朋友家后,受到热情款待,主人称赞宾客的礼品非常珍贵。
- 第九行:“君时第宅结构新,丹青雕刻皆绝伦,照耀嘉政之水滨。”这里赞美了朋友的新家,其建筑和装饰都非常精美,甚至能够映照出美丽的江水。
- 第十行:“君家近与曾家邻,曾家筑楼在市闉,高与凤山、狮岭同嶙峋。”描述了朋友家附近的另一座楼阁,与曾家相邻,并提到了周围的自然景观。
- 第十一行:“东西土木同时作,我恰来作张老颂奂轮。”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当时的建筑工程,或者是在表达自己参与其中的情况。
- 第十二行:“两家宗谱兼旧姻,剪灯清谈夜达晨。”描述了与两家人的交往,包括他们的家谱和婚姻关系。晚上进行轻松的交流,延续到早晨。
- 第十三行:“忘形不复拘礼文,曾家索酒面米春,林家索肴猩猩唇。”表达了与朋友们在一起时的放松和自在,无需拘泥于礼节和文雅。这里提到了曾家的招待方式(如提供春饼和米饭),以及林家的招待方式(如提供猩嘴唇的菜肴)。
- 第十四行:“予取予求应如响,醉饱摩腹何轮囷。”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饮酒时的快乐状态,或者是一种比喻,表示满足和舒适。
- 第十五行:“南游赤嵌有成约,明日举手别二君。”提到了即将进行的南游(可能是前往赤嵌城的计划),并暗示明天要分别与两位朋友告别。
- 第十六行:“二君乃效下榻之仲举、投辖之陈遵,相留看竹东埔蜡,更请探胜龙门津。”描述了两位朋友的行为,效仿古代的贤人(如伯夷、叔齐)的行为(如放下行李,不急于离开),一起观看当地的美景(如竹东埔的蜡烛),并请求一起去探索更多的美景。
- 第七十一行:“挽断青衫不肯放,令我愁听浊水车辚辚。”这句话可能是在描绘听到车轮滚动的声音时的无奈和伤感。
- 第七十二行:“恶宾自谓岂知更遇恶主人,为君勉强半日倚装更酌酒数巡。”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原本以为会碰到不好的客人,但实际上遇到了更好的主人。尽管有些勉强,但最终还是享受了对方的款待。
- 最后一行:“作诗诮君君不嗔,相与笑倒抛冠巾。”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幽默的态度,通过诗歌来调侃对方(君不嗔),并与对方一起笑倒(抛冠巾)。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朋友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和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珍视。同时,通过对不同人物和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