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未定此军屯,想见英灵今尚存。
铜鼓摩挲微作响,剑门险远有归魂。
君臣一德兼师相,吴魏三分已坐论。
密迩桥山同享祀,萧萧竹影几黄昏。
诸葛武侯祠
南方未定此军屯,想见英灵今尚存。
铜鼓摩挲微作响,剑门险远有归魂。
君臣一德兼师相,吴魏三分已坐论。
密迩桥山同享祀,萧萧竹影几黄昏。
注释与赏析:
第一句:“南方未定此军屯,想见英灵今尚存。”
- 关键词:南方、未定、军屯、英灵(诸葛亮的英魂)、尚存
- 解析:这句诗表达了在南方尚未平定之时,诸葛亮的遗部在此驻扎,他的英灵仍然存在。这里的“南方”泛指蜀汉的疆域,而“未定”指的是南方尚未完全稳定。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丞相,其军事才能和忠诚使他成为了蜀汉的象征。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军队驻扎的场景,表达了对诸葛亮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怀念。
第二句:“铜鼓摩挲微作响,剑门险远有归魂。”
- 关键词:铜鼓、摩挲、微响、剑门、归魂
- 解析:这句诗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营造一种气氛,铜鼓轻轻摩擦发出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剑门险远”则形容了这个地方地势的险要,常有归魂(指士兵的魂魄)徘徊。这两句通过对铜鼓和剑门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历史沉重感和对英雄逝去的哀悼。
第三句:“君臣一德兼师相,吴魏三分已坐论。”
- 关键词:君臣一德、兼师相
- 解析:这里提到了“君臣一德”表明了君臣之间应有的德行是一致的,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时,“师相”一词通常用来尊称老师或者宰相,这里可能是指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最后提到的“吴魏三分已坐论”,暗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格局已经定型,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句:“密迩桥山同享祀,萧萧竹影几黄昏。”
- 关键词:桥山、享祀、萧萧竹影、黄昏
- 解析:这句诗中的“密迩桥山”可能是指诸葛亮曾经受到祭祀的地方——位于四川广元的昭化古城附近的桥山。诗人提到与诸葛亮一同享受祭祀的情景,表现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意。而“萧萧竹影几黄昏”则描绘了黄昏时分萧瑟的竹林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美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过去的一种缅怀。
总结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诸葛亮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通过对铜鼓、剑门等元素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忠诚坚定的形象。整首诗语言质朴但意味深长,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