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难厌蚩尤旗,赖有偏安鼎未移。
郁郁军山终赍恨,滔滔汉水永方思。
春秋大义文公笔,伊吕名贤杜老诗。
何便桓温有矜色,可能妥帖似当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三分难厌蚩尤旗,赖有偏安鼎未移”:我对于这三分国土的争夺难以忍受,幸好我们偏守一方,没有受到战火的侵扰。这句诗写出了作者对当时国事的忧虑;“郁郁军山终赍恨,滔滔汉水永方思。”:郁郁不平的军山始终让我感到遗憾,滔滔不绝的汉水让我永远怀念。这句诗写出了作者对当时战事的担忧;“春秋大义文公笔,伊吕名贤杜老诗。”:春秋时期伟大的先祖孔子在《春秋》中写下了正义的大义,伊尹(商初著名政治家)和吕尚(姜太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他们的事迹被杜甫写进了他的诗集里。这句诗写出了作者对历史的敬仰之情;“何便桓温有矜色,可能妥帖似当时。”:为什么你却能从容不迫地对待这一切呢?你或许能像当年那样处事不惊。一句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看法。

【答案】

【注释】

①“三分”、“蚩尤旗”:《史记》载,周武王讨伐纣王时,天下三分。后以“三分”指三国鼎立的局面。②“偏安”“鼎未移”:《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楚子……使薳启疆聘于齐,齐侯享之。……楚子登巢车,亦登轼。王曰:‘齐其何如?’……王曰:‘君其无乃寡人有四方乎?’”③“军山”“汉水”:指襄阳一带。④“春秋”“文公”“伊吕”“杜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春,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⑤“桓温”:《晋书·桓温传》:“桓温为荆州刺史,朝廷疑而未以为重,温内嫌殷浩、谢安皆胜己,遂作势加害,二人皆忧惧不知所救。”⑥“矜色”、“妥帖”:意即从容自若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天所作。当时金朝已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南宋朝廷被迫求和议,诗人因上书请斩秦桧等奸臣遭贬谪。此诗是诗人在贬谪途中经过沔阳时,登临沔阳古城遗址而写下的。全诗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平仄相间,节奏感强。

第一联“三分”两句,诗人首先指出自己虽然身处僻远之地,但依然心系天下,不忍看到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接着又指出由于金人的侵略,国家形势岌岌可危,所以自己只能偏安一隅,不能有所作为。这两句是说自己的无奈与忧虑。

第二联“郁郁军山终赍恨,滔滔汉水永方思”两句,诗人用“郁郁”、“终”、“永”三个关键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军山怀古和对汉水流长的思念之情。军山指的是襄阳一带,这里指代了诗人所居之地。汉水流长比喻的是汉江的水波,也是诗人的故乡之水。诗人在这里借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第三联“春秋大义文公笔,伊吕名贤杜老诗”两句,诗人把目光投向历史,通过引用孔子、伊尹和杜甫等人的名字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义为己任,他提倡的春秋大义正是诗人所推崇的。伊尹、商汤时期的贤臣,他辅佐商汤灭桀有功,后来辅佐商王仲壬即位后曾放逐太甲十年。最后回到商王朝执政,任丞相长达49年,史称“伊尹摄政”。诗人在这里把伊尹比作自己。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以忧国忧民为题材。诗人在这里把杜甫比作自己。

第四联“何便桓温有矜色,可能妥帖似当时”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桓温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在一次宴会上故意表现出一副从容自若的样子来震慑他人,但不久之后就遭到了他人的猜忌和排挤。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一典故来批评那些专横跋扈、自以为是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