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过处夜沈沈,恍听欧阳叹惜音。
岂有不平争欲语,荒寒无赖起酸吟。

【注释】

秋声:秋天的声响。

过处:经过之处,指寒蝉鸣叫的声音。

沈沈:形容夜深人静,也用来形容人的沉思状。

欧阳:欧阳修,宋代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争欲语:都想要表达出来。

无赖:无聊。

酸吟:凄厉的悲唱。

【赏析】

这首七绝是写秋虫之“怨”,以秋虫的“鸣”来喻人的内心不平。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仄声韵,格律整齐。前两句写秋虫鸣叫,后两句写秋虫之“鸣”,即秋虫之哀鸣。此诗在写法上与《春晓》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前两句写秋虫之声。“秋声过处夜沈沈”,“秋声”就是寒虫的鸣叫,“过处”是说寒虫之声传遍了整个大地,到了夜深时分才渐渐停息。这一句写出了寒虫叫声的凄凉和悲苦。“恍听欧阳叹惜音”是说诗人仿佛听到了欧阳修的叹息声。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谥“文忠”。他的诗词作品多写景言志,感情深沉,语言优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被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句诗中用“恍听”二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声音时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秋虫之“鸣”的深刻理解。

后两句写秋虫之“鸣”。 “岂有不平争欲语”,“岂有”意思是哪里会,怎么会?“争欲语”是说它们都想说出自己的感受。“荒寒无赖起酸吟”,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天气里,它们只能发出凄凉的悲歌。这一句中的“起”字,表现了秋虫之“鸣”的无奈和辛酸。

这首诗通过写“寒虫二首”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和不平。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秋虫之“鸣”比作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秋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大秋虫的“鸣”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