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山村发杏花,春光应已遍天涯。
怯寒犹自重帏下,知道炊烟有几家。
见杏花
又见山村发杏花,春光应已遍天涯。
怯寒犹自重帏下,知道炊烟有几家。
注释:
- 见:看见。
- 杏花:一种树木,其果可食,也可入药,春天开白色或红色的花。
- 发:盛开。
- 春光:春天的气息或景色。
- 应:应该。
- 天涯:指遥远的地区,这里比喻春天的美景无处不在。
- 怯寒:形容身体感到寒冷。
- 犹自:还。
- 重帏:双层帐幕,形容室内的温暖。
- 知道:知晓。
- 炊烟:做饭时冒出的烟雾。
- 几家:几户人家,表示数量。
赏析:
这首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全词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于美好家园的无尽向往。
诗中“见杏花”三字,既是眼前所见,也隐喻了诗人心中的记忆与情感。首句“又见山村发杏花”,不仅描述了诗人再次见到山野间盛开的杏花的情景,也暗示了这一景象与诗人过往经历的关联。杏花作为春天的象征,本就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而诗人看到杏花再次盛开,不禁勾起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第二句“春光应已遍天涯”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情感,将视野从个人的情感扩展到整个春天的美景。这里的“天涯”不仅意味着遥远的距离,更象征着无论身在何处,春天的美丽总能触及每个人的心灵,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第三句“怯寒犹自重帏下”则转入对自身感受的描写。虽然外面春意盎然,但诗人仍感到寒冷,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第四句“知道炊烟有几家”则转换了场景,由外部的景色转向了内部的生活,炊烟成为了家的温馨象征。尽管外面世界广阔,家中的炊烟却让诗人感受到了归属和安宁,这也是一种对家的美好期盼。
此词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位失意文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与感慨。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和文学艺术的重要窗口,使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人文情感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