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畹向我称明然,濡笔磨墨述诗篇。
推敲字句费辛苦,此中有人山之颠。
入山已无台阁气,出世那复烟火味。
有时拈韵疏性灵,清高淡远自矜贵。
今见明然俨寒酸,慈悲欢喜兼庄严。
手持唐诗三百首,权当贝叶翻经看。
古来名僧如名士,不学戒律不衫履。
文法但可拘俗人,何必蜂子钻窗纸。
诗笔生成瞿昙花,诗才淘尽恒河沙。
说法能得无上乘,偏袒吟肩拖袈裟。
昌黎辟佛友大颠,欧阳钜儒交秘演。
访僧兼欲访名山,俱可随缘作消遣。
我当三度朝普陀,友生陪侍来游歌。
清静自得古欢趣,开轩高挹秋风多。
临风且咏将进酒,有约不来良辰负。
佛国极乐重行行,石火流光莫回首。
可念前人曾志游,题诗不惜姓名留。
天末鸿雁尚流影,肯让崔题黄鹤楼。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描述了游普陀山时与寺僧明然的相遇和别离。全诗通过对寺庙、僧人和诗歌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第一句:“兰畹向我称明然”。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兰畹(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一个特定的场所)遇到了明然,并且得到了他的赞誉。这里的“明然”应该是一个僧人的名字,因为后面的句子都在描述他的行为和特点。
第二句:“濡笔磨墨述诗篇”。这句诗描述了明然正在用笔墨书写诗歌的情景。这里的“诗篇”指的是他的诗歌作品,而“濡笔磨墨”则是指他在写作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第三句:“推敲字句费辛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明然诗歌创作过程的观察。他发现明然在创作诗歌时,需要反复推敲字句,这是非常辛苦的过程。这里的“推敲”一词在这里可能是指他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修改,以确保其准确和优美。
第四句:“此中有人山之颠”。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明然的诗歌作品,暗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里的“山之颠”可能是指他的诗歌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就像站在山峰之巅一样。
第五句:“入山已无台阁气,出世那复烟火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明然诗歌风格的感受。他认为,进入寺庙后,他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氛围,这与世俗的喧嚣和纷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台阁”可能是指世俗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烟火味”则指世俗的繁华和诱惑。
接下来的几句都是对明然诗歌特点的赞美和分析。例如,第六句:“有时拈韵疏性灵,清高淡远自矜贵。”这句诗赞美了明然在诗歌创作中的清高和淡远,这种风格既显示出他的才华和智慧,也显示出他的谦逊和自信。
第七句:“今见明然俨寒酸,慈悲欢喜兼庄严。”这句诗则描述了诗人见到明然时的惊讶和感慨。他发现明然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奢华和享受,而是更加关注精神上的修养和提升。这种性格和态度让诗人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第八句:“手持唐诗三百首,权当贝叶翻经看。”这句诗则是对明然诗歌创作的赞扬。他认为明然手中的唐诗数量庞大,他将这些唐诗视为珍贵的经卷来阅读和研究,这说明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第九句:“古来名僧如名士,不学戒律不衫履。”这句诗是对明然性格和行为的赞美。他认为明然虽然是一位僧人,但他并没有受到传统戒律的束缚,而是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表明他对于宗教和精神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第十句:“文法但可拘俗人,何必蜂子钻窗纸。”这句诗则对明然的写作技巧表示肯定。他认为明然的文法虽然遵循传统的规范,但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能够灵活运用自如。这表明他对于文学和书法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理解。
第十二句:“诗笔生成瞿昙花,诗才淘尽恒河沙。”这句诗则是对明然诗歌才华的赞美。他认为明然的诗歌创作如同生长出了一朵瞿昙花,他的诗歌才华如同淘尽了恒河沙一般难以估量。这表明他对明然的诗歌才能和创作实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第十三句:“说法能得无上乘,偏袒吟肩拖袈裟。”这句诗则是对明然修行和修行成果的赞赏。他认为明然通过修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和领悟,并且能够在吟唱时展现其修行的成果,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第十四句:“昌黎辟佛友大颠,欧阳钜儒交秘演。”这句诗描述了两位著名学者与明然的关系。昌黎和欧阳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他们与明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共同探讨学问和佛学问题。这表明明然在学术和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力。
第十五句:“访僧兼欲访名山,俱可随缘作消遣。”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旅行和探索的兴趣。他认为除了探访寺庙之外,他还想去探访名山大川,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丰富的体验。这表明他对旅行和探险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十六句:“我当三度朝普陀,友生陪侍来游歌。”这句诗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计划。他打算再次前往普陀山朝圣,并且将有朋友陪同他一同前往。这表明他对这次旅行充满期待和兴奋。
第十七句:“清静自得古欢趣,开轩高挹秋风多。”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普陀山的宁静和愉悦感受。他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欢愉时光,敞开窗户迎接秋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满足。
第十八句:“临风且咏将进酒,有约不来良辰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普陀山的孤独感。他对着清风朗诵《将进酒》,然而约定的朋友却没有如期到来,这让诗人感到有些失望和无奈。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
第十九句:“佛国极乐重行行,石火流光莫回首。”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他认为佛教的极乐世界是非常美好的地方,他将继续前行,不再回头留恋过去的时光。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未来的坚定信念。
第二十句:“可念前人曾志游,题诗不惜姓名留。”这句诗是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回顾和反思。他认为前人曾经到过佛国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而他也将效仿他们,用自己的名字记录下这段经历和感悟。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