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才见下扬州,铁瓮城边又泊舟。
客梦喜随家北渡,乡心还共水东流。
无边芳草迷瓜步,不断青山到石头。
日暮空江凭眺处,茫茫鼓角动人愁。
【注释】:
- 镇江舟:在镇江。
- 孤帆才见下扬州:孤帆,指船帆。扬州,古时为扬州府的治所。下,到、到达之意。
- 铁瓮城边又泊舟:铁瓮城,位于今江苏南京市东面。
- 客梦:旅人的梦境。
- 家北渡:家,指故乡。北渡,即“北归”。
- 乡心:家乡的思念之情。
- 无边芳草迷瓜步:无边,没有边际。瓜步,山名,在今江苏江阴县西南。
- 不断青山到石头:不断,形容山势高耸,连绵不绝。石头,山名,在今江苏常熟市南。
- 日暮空江凭眺处:日暮,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空江,空旷的江面上。
- 茫茫鼓角动人愁:茫茫,模糊不清的样子。鼓角,古代战争中所用的号角之声。
【赏析】:
此诗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乘船沿运河东行至南京一带,看到夕阳西下,江水浩渺,不禁想起家乡来,于是借景抒怀,写了这首诗。
首句“孤帆才见下扬州”,写诗人乘船从镇江出发,初到南京所见之景。“孤帆”,即一叶扁舟上的小帆船;“才见”是刚刚出现的意思;“下扬州”,是说诗人刚刚到达南京。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刚从扬州(今属江苏)来到南京,只见到一只小船驶出江面。这一句写景,既突出了诗人旅途的孤寂和劳顿,又暗示了他这次旅行的目的和心情——为了北归故里。这是全诗的起兴部分,它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第二句“铁瓮城边又泊舟”,是承启句“才见下扬”而来的。诗人继续写他所见之景:“铁瓮城”,即今天的南京城西北角,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筑的一座高大坚固的城堡;“边”,“畔”。“又泊舟”,说明诗人已经停泊在江边,准备过夜了。这句写远景,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江边。
第三、四两句“客梦喜随家北渡”,“乡心还共水东流”,是紧承上两句所写的情景而发议论的。诗人在船上,由于思乡情绪的驱使,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正沿着江水向北渡过故乡,回到家乡去。然而,当他醒来后,又发现江水还是向东流去,并没有北渡到家。这就更加激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诗人采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梦中的情景与现实的景象作对比,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切。
五、六两句“无边芳草迷瓜步,不断青山到石头”,是对前两句景色的具体描写。“无边”,“不断”,这两个词用得极好,它们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给人以一种开阔、辽远的感觉,使整个诗句显得更为雄浑有力,充分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情怀。
最后两句“日暮空江凭眺处,茫茫鼓角动人愁”,紧承前面的描写而来,进一步写诗人的所见所感。日暮时分,诗人站在江边,凭栏远眺。眼前一片茫茫的江水,一直通向遥远的天边。在这一片茫茫的江水之上,传来阵阵战鼓声。这些战鼓声似乎在不断地敲打着诗人的心房,激起了他心中的无限愁绪。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收结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景物的具体描写的总结,又是诗人情感的高潮。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却成功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它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但意境优美,情真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