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策呼芒履,言访石堂躅。
石堂渺何许,沿回山之麓。
谡谡两株松,微风洒茅屋。
磴转披积藓,镵刻尚可读。
山峰巧回抱,白云峰下宿。
豁然一径开,芳林两行缛。
妙香闻池莲,清响戛丛竹。
想见晏坐人,斜月伴幽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游普照寺》。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普照寺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振策呼芒履,言访石堂躅。”描绘了诗人准备出发去普照寺的情景。振策,即拿着马鞭;呼芒履,即穿着草鞋。言访石堂躅,意为要去参观石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普照寺的向往和对石堂的期待。
第二句“石堂渺何许,沿回山之麓。”描述了石堂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石堂渺何许,意为不知道石堂在哪里,给人一种神秘感。沿回山之麓,意为沿着山的斜坡。这句话描绘了石堂周围的自然景观,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
第三句“谡谡两株松,微风洒茅屋。”描述了石堂周围的松树和茅屋。谡谡两株松,意为有两棵松树在风中轻轻摇曳。微风洒茅屋,意为微风吹过茅屋,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石堂周围环境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磴转披积藓,镵刻尚可读。”描绘了石堂的台阶和墙壁上的刻文。磴转披积藓,意为石阶上有层层的苔藓覆盖。镵刻尚可读,意为虽然岁月久远,但刻文依然清晰可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石堂历史遗迹的尊重和欣赏。
第五句“山峰巧回抱,白云峰下宿。”描述了远处的山峰和云朵。山峰巧回抱,意为山峰形状奇特,像是在拥抱一样。白云峰下宿,意为在白云缭绕的山峰下休息。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第六句“豁然一径开,芳林两行缛。”描绘了一条通向远方的小路和两旁的花朵。豁然一径开,意为小路宽阔,一眼就能看到尽头。芳林两行缛,意为两旁的花木繁茂,如同锦绣一般。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第七句“妙香闻池莲,清响戛丛竹。”描述了池塘里的莲花和竹林的声音。妙香闻池莲,意为池中的莲花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清响戛丛竹,意为竹林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在敲打着琴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享受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第八句“想见晏坐人,斜月伴幽独。”描述了诗人自己的身影和夜晚的景色。想见晏坐人,意为想象着有人在月光下安静地坐着。斜月伴幽独,意为明亮的月光陪伴着诗人独自度过一个寂静的夜晚。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对孤独时刻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珍惜。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节奏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普照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诗歌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时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