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不执鼠,虽大亦何为。
驽马在厩中,虽多亦徒糜。
养兵千百头,缓急供驱驰。
在野为守望,在城为守陴。
爱身不爱国,戴弁等行尸。
居恒犹惴惴,何论危急时。
昏夜闻盗贼,剽掠在城池。
女墙群酣睡,起立如醉痴。
声东而击西,子行姑迟迟。
自维为狐兔,何敢斗熊貔。
秦人与胡越,肥瘠两不知。
明朝在市井,哮阚威风施。
译文
牦牛不捕捉老鼠,即使体型庞大也无需如此。
驽马放在厩中,数量再多也只会白费。
养着成百上千的军队,以备急时供驱驰。
在野外守护,在城墙上防御,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爱惜自己的生命而忽视国家的安全,就像戴头巾的行尸走肉。
平时就常常感到不安,更遑论危急时刻了。
夜晚听到盗贼声,他们就会在城池周围肆意掠夺。
城上的女墙,被一群醉酒的人所忽略,如同痴人一般。
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但行动却迟迟不能决断。
自己不过是狐狸兔子,又怎敢与熊罴争斗呢?
秦人与胡越不同,他们的肥瘦程度彼此并不了解。
明晨在市集上,他们依然威风八面、咄咄逼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景象。诗中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描写,隐喻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行为,如牦牛捕鼠、驽马守厩等,都暗示了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的自私和无知。
诗人通过对比牦牛和驽马的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愚蠢。牦牛虽然强大,却只是为了捕捉小老鼠而浪费力气,这种行为显得毫无意义。而驽马虽然力量有限,但仍然被关在厩中,无法施展才华。这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诗中也表达了对军人的讽刺。养兵千百,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却无法提供帮助,这反映出了军队的虚耗和无能。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
诗中还揭示了人们对安全的恐惧和不安。夜晚听到盗贼声,他们会在城墙上肆意掠夺,这种麻木的心态让人感到悲哀。同时,诗中的“自维为狐兔”一句,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绪,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安全范围内活动,而不能超越这个范围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诗人通过对比秦人和胡越的不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他们之间的肥瘠程度相互不了解,意味着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合作和理解。而明晨在市集上,他们依然威风八面、咄咄逼人,则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欺压和压迫现象。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