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适越邦,衣裳居裸国。
虽不相往来,未免相疑惑。
南山有雾豹,非时长晦匿。
知几有哲人,焉可被时识!
时世日以非,浮光日以昃。
故里等殊方,瀛海同荒僰。
去去勿复迟,前山足登陟!
招隐六章
章甫适越邦,衣裳居裸国。
虽不相往来,未免相疑惑。
南山有雾豹,非时长晦匿。
知几有哲人,焉可被时识!
时世日以非,浮光日以昃。
故里等殊方,瀛海同荒僰。
去去勿复迟,前山足登陟!
注释:
章甫:古代礼服名。
衣裳:指衣服。
裸国:没有礼仪的国度。
相疑惑:互相猜疑。
南山有雾豹:比喻隐居山林的人,像南山上躲藏起来的雾中豹子,时出时没,不易捉摸。
长晦匿:长久地隐藏。
知几:指明达事理的人。
时识:时代所赏识的人才。
日以非:一天比一天不好。
浮光:流光,指日光。日以昃:太阳已偏西,比喻时光流逝。
故里:故乡、旧土。
殊方:不同的地域。
瀛海:大海。
荒僰:荒凉的地方。
前山:前面山峦。
赏析:
《招隐六章》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通过描绘隐居山林的士人与外界的疏离和不理解,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首二句“章甫适越邦,衣裳居裸国”,描绘了诗人自己穿着华丽的衣服却住在无礼的国家,这既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讽刺,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不满。接着,“虽不相往来,未免相疑惑”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与世俗社会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的身份差异,更是因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接下来的四句“南山有雾豹,非时长晦匿。知几有哲人,焉可被时识!”则转向对隐居之士的赞美和对他们命运的担忧。这里的“雾豹”比喻那些隐居山林、难以捉摸的人,而“知几”则是明达事理的人,他们虽然不被世人所理解,但却是真正的智者。然而,诗人担心这样的智者会被世人所遗忘,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赏识。
中间四句“时世日以非,浮光日以昃。故里等殊方,瀛海同荒棘。”继续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变迁。时代的风气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眼光也变得短浅,不再能够欣赏到真正的才华。而诗人自己虽然身在故乡,但同样面临着这种变化和挑战,因此感到无奈和无助。
最后四句“去去勿复迟,前山足登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信心。他决心不再迟疑不决,要勇敢地去攀登前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坚定反抗。
这首诗通过对隐居士人的描写和对其命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真实价值的珍视和追求。它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和矛盾,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