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方今禁读书,乃公将史作菑畬。治身、治世知治乱,一编何止伴闲居!

【注释】

书:指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次儿槱:是陆游的侄子,字子聿,号槱。槱十四岁时写了篇史论,陆游读了很赞赏,便把这篇史论作为自己的著作《老学庵笔记》的一部分;菑畬(zāi shú):古代两种耕种方法,这里指耕田。菑,除草;畬,种田,泛指农事。

【赏析】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时。当时南宋朝廷正对金人进行战争,陆游虽已六十六岁高龄,但仍然怀着“中原未复还”的忧愤之心。在这首七绝中,诗人以侄子的作品来比自己,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心之慨。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感情真挚动人。前两句说自己侄子的书稿《老学庵笔记》被禁止出版,是因为国家正忙于抗金战争;后两句说侄子的文章只是治身、治世和治国的指南,哪里仅仅是闲暇时的读物呢?

首句“海外方今禁读书”,点明时代背景,说明《老学庵笔记》不能出版的原因。陆游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时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而八股文又重形式轻内容,所以当时的科举考生都读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到了南宋,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取士的制度,因此陆游认为读书无用了,所以他说“海外方今禁读书”。

颔联“乃公将史作菑畬”,承上启下,指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是“史论”而不是一般的“闲居之书”。因为“史论”是议论性的,不是一般的散文或诗歌,所以陆游才把它放在“史论”的位置。

颈联“治身、治世知治乱,一编何止伴闲居!”是说侄子写的史论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它不只是为了消遣,而是有着实际的政治意义。陆游用“一编何止伴闲居”这样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侄子文章的赞赏之情。他希望侄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将来成为像孔子一样的伟大思想家。

这首诗通过侄子与陆游的对话形式,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之情,表现出陆游那种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