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庄严坐普陀。慈悲一切感通多。金容画里果真么。
莲萼足登开觉路,杨枝手执洒恩波。贪嗔痴奈世人何。
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 七宝庄严坐普陀。慈悲一切感通多。金容画里果真么。
- “七宝”通常指佛教中的七种宝物,这里可能指的是佛的七宝莲座。“庄严”意味着庄严、壮丽。“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观音菩萨有很深的因缘。
-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教义,表示无限的怜悯和爱。“感通”意味着感应和通达,即佛陀的智慧能够感应众生的心念并给予指导。“金容”可能指的是佛像的金色面孔。“画里”表明这幅画像是画出来的,而非真正的佛像。
- 这句话的意思是,观音菩萨坐在七宝莲花宝座上,她以无尽的慈悲来感应和通达世间的一切生灵。而佛像在画中的形象是否真实,就取决于观者的内心和感受了。
- 莲萼足登开觉路,杨枝手执洒恩波。贪嗔痴奈世人何。
- “莲萼”指的是莲花,通常用来象征纯洁和圣洁。“登开觉路”意味着走上觉悟的道路。“杨枝”是一种佛教中的吉祥植物,象征着清净和福报。“执洒恩波”意味着手持杨柳枝条,洒下恩泽给众生。
- “贪嗔痴”是佛教中的三毒,指的是贪婪(tantra)、愤怒(klesha)和愚痴(moha)。“奈”在这里有无奈之意。“世人”指的是所有的人类。
- 这句话的意思是,莲花的花瓣代表着通往觉悟的道路;杨柳的枝叶象征着洒向人间的恩惠与福祉。然而,对于那些沉溺于贪嗔痴的人,他们无法理解佛法的真谛。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她的教化能力。诗中的观音菩萨坐在七宝莲花宝座上,以无尽的慈悲来感应和通达世间的一切众生。她的金容画里是否真的存在,则取决于观者内心的感受。
诗人通过描绘观音菩萨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崇敬。同时,诗人也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观音菩萨的伟大形象,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首诗也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人生充满苦痛与烦恼,但只要我们修行得道,就能够找到解脱之道,达到觉悟的境界。这种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