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凭栏,秋边倚笛,无情烟柳如此。散雨吴杯,吟霜楚调,负却怨红愁绮。沧江夜迥,刚曲罢、冷蟾飞起。孤感遁惊云鬟,新寒暗怜姜指。
迢迢梦华帝里。睇长陵、堕烟凝紫。悄熨海南残炷,寸心灰矣。古恨人间解围,早移尽、霓裳旧宫徵。怕理危弦,声声惹泪。

【注释】

  1. 天外凭栏:在天上高处栏杆。
  2. 秋边倚笛:秋天的边上吹笛。
  3. 无情烟柳:如烟般的柳树,没有情感。
  4. 沧江夜迥:沧江水清深而宽广。
  5. 刚曲罢、冷蟾飞起:月亮刚落下,蟾蜍就升起了。
  6. 孤感遁惊云鬟:独自感受时,头发都惊飞了。
  7. 新寒暗怜姜指:感到寒冷时,姜指也感觉到寒冷。
  8. 迢迢梦华帝里:遥远的帝王之城。
  9. 睇长陵、堕烟凝紫:看长陵,烟雾缭绕,紫色的雾气弥漫。
  10. 悄熨海南残炷:悄悄用海南的残炷烧香。
  11. 寸心灰矣:心里已经绝望了。
  12. 古恨人间解围:人间的仇恨,已经被解开了。
  13. 霓裳旧宫徵:曾经的霓裳歌舞已经结束了。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呈李伯承》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下片抒写伤别之情。全篇抒发了作者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偏安的愤慨,以及个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苦。
    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当时金兵大举南侵,南宋朝廷一味屈膝求和,使辛弃疾等爱国志士深感痛心。于是,他登上南京城的最高建筑——赏心亭,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写登高望远之景,抒发了词人忧国的情怀。“天外凭栏”三句,点明题旨。“天外”,指天空之外,极言词人登临之高。“凭栏”即凭栏远眺,表现了词人的旷达胸襟。“秋边倚笛”两句,以凄厉的笛声反衬出词人心中郁结着的愁绪。“烟柳”,即柳色如烟,意指词人所居住的地方环境萧索。“散雨吴杯”,意谓雨丝纷乱,像吴地的酒杯那样纷纷坠落。这两句描写出词人眼中凄凉的环境。“怨红愁绮”,意为词人之愁,如同怨恨的红颜与忧愁的绮丽衣裳一样多。这三句写尽词人所见所感,为下文抒情蓄势。
    下阕写词人内心的痛苦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沧江夜迥”三句,描绘词人深夜观月的情景。“沧江”,指长江的北面地区。“夜迥”,指月光明亮。“刚曲罢”,“刚”,同“光”,指明亮的月光。“冷蟾飞起”,即指月光明亮得好像蟾蜍飞起一样。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将“明月”比作飞起来的蟾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接着,词人以“孤感”二字收束上阕,写出了词人在孤独中产生的种种感慨。“新寒暗怜姜指”,意谓自己心中的寒冷与别人的手指上的冰冷相比,更加令人难以忍受。这两句写尽了辛弃疾心中的孤寂之感。
    过片后,词人由景入情,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以及对自身无法报效祖国的失望之情。“迢迢梦华帝里”,意谓遥想远方的繁华之地,即京城汴京。“睇长陵、堕烟凝紫”,意思是看着长陵,烟雾笼罩,紫色的霞光弥漫四野。这里,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汴京的壮丽景观。然而,词人并没有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中,而是转而发出一声叹息:“悄熨海南残炷”。这里的“海南”,指南宋王朝在岭南一带建立的政权。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曾在岭南地区设立了琼州府,但后来逐渐衰落。“残炷”,即残存的香炷。这两句表明,词人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不再为这种生活而感到高兴,反而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
    结尾两句,词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寸心灰矣”,意为内心已经绝望了。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古恨人间解围”,意为人们已经忘记了过去的仇恨,不再追究责任。这一句表明词人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认为人们已经接受了现实,不再追究过去的事情了。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辛弃疾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