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海先上楼,我楼况在高山头。开窗放出白云去,风帘尽控双银钩。
一丸才过高松顶,屏风乱泻虬龙影。摊书不用青藜然,碧空自有明珠悬。
黄高峰头云浪涌,金鳌峰背沧波动。山下万顷云海铺,天心一丝云气无。
清光愈高读愈苦,月照书丛月色古。仙巢惊起老鹤舞,窗中不知月已午。
露珠瑟瑟风泠泠,屋角余挂三四星。冰轮欲西还倒行。
似怜读书声好听。冷光一线射人面,射月眼光亦如电。
明月不落读不厌,水滴蟾蜍欲穿砚。

【注释】

明月出海先上楼,我楼况在高山头。

开窗放出白云去,风帘尽控双银钩。

一丸才过高松顶,屏风乱泻虬龙影。

摊书不用青藜然,碧空自有明珠悬。

黄高峰头云浪涌,金鳌峰背沧波动。

山下万顷云海铺,天心一丝云气无。

清光愈高读愈苦,月照书丛月色古。

仙巢惊起老鹤舞,窗中不知月已午。

露珠瑟瑟风泠泠,屋角余挂三四星。

冰轮欲西还倒行。

似怜读书声好听。冷光一线射人面,射月眼光亦如电。

明月不落读不厌,水滴蟾蜍欲穿砚。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中秋之夜观月而作之佳篇。全诗分上下两阕,各十句四韵为一首,每首诗都描绘了一轮圆月在不同高度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首两句“明月出海先上楼,我楼况在高山头”描写了明月从海上升起后,首先照亮了诗人所在的高楼。诗人登上高楼,俯瞰整个城市,月光照亮了山岭和河流,给人一种开阔、宁静的感觉。

第三句“开窗放出白云去,风帘尽控双银钩”则描写了诗人打开窗户,让清风带着白云进入室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畅快。

接下来的句子“一丸才过高松顶,屏风乱泻虬龙影”则是描绘了月亮逐渐升高,穿过高高的松林,投射出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影子。这些影子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接下来的几句“摊书不用青藜然,碧空自有明珠悬”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坐在书桌前,不需要点燃青藜来照明,因为明亮的月光足以照亮他的书籍。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奇,仿佛一颗颗明珠在空中悬挂着,熠熠生辉。

第五句“黄高峰头云浪涌,金鳌峰背沧波动”则描绘了黄高峰头和金鳌峰背的景色。黄高峰头的云彩翻滚涌动,如同海浪一般;而金鳌峰背则波涛汹涌,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

第六句“山下万顷云海铺,天心一丝云气无”则是描绘了山下的广阔云海,仿佛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同时,也暗示了天空中只有一点云气的存在,给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第七句“清光愈高读愈苦,月照书丛月色古”则是表达了随着月光的升高,读书的人感到更加辛苦。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月亮的古老和永恒,仿佛与古人一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第八句“仙巢惊起老鹤舞,窗中不知月已午”则描绘了一群白鹭惊起飞翔的场景,它们仿佛在庆祝月亮的出现。然而,诗人却沉浸在书中无法自拔,直到窗外的阳光已经洒满大地。

第九句“露珠瑟瑟风泠泠,屋角余挂三四星”则描绘了夜晚的露珠和微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清凉的感觉。同时,也留下了三到四颗星星的余辉,给人一种静谧和安宁的感觉。

第十句“冰轮欲西还倒行”则是描绘了月亮的形状不断变化,仿佛在移动。这里既指月亮本身的变化,也暗喻诗人的心情起伏不定。

第十一句“似怜读书声好听”则是表达了诗人对读书声音的喜爱。他认为读书的声音是如此美妙动听,就像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一样。

第十二句“冷光一线射人面,射月眼光亦如电”则是将光线比作箭矢,射出时如同闪电一般迅速和明亮。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追求。

最后两句“明月不落读不厌,水滴蟾蜍欲穿砚”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学习的热情和决心。他坚信只要坚持学习,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同时,他也相信学习的过程就像水滴穿石一样,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轮明月在不同高度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