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事如秋烟,劫灰中有不死仙。
六下下攫终得全,曹衣吴带何翛然。
当时鄱阳侠少年,雪花夜打乌篷船。
浪游南岳不得旋,手拔龙角弹湘弦。
彝陵幸遇萧东夫,东来径参范石湖。
声名一旦满天下,四顾谁能荐司马?
奋笔自议太常雅,其奈黄钟不敌瓦。
偶耽吴兴山水奇,白石洞天插我篱。
累累白石不疗饥,腹中惟燕潘柽诗。
兴酣自携碧玉箫,间鸥引过松陵桥。
鹰扬之印空佩腰,照水白发风萧萧。
马塍花开香沁土,小红偷洒燕脂雨。
鸑鷟无声石人语,一往孤云竟千古。
沉檀雕匣吴绫装,明珠辟火深深藏。
风吹鹤鳖如烟动,纸上古香发南宋。

七百年事如秋烟,劫灰中有不死仙

孙原湘的《题姜白石像》是一首充满历史沧桑感和文人墨客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历史人物姜白石的形象,展现了他一生的辉煌与坎坷。

“七百年事如秋烟”,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姜白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仿佛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而他如同秋日的烟雾一般飘渺而永恒。这里,“秋烟”不仅指代时间的流转,还暗示了姜白石经历的沧桑和沉淀。

“劫灰中有不死仙”,诗人进一步点明了姜白石虽历经劫难,却依旧坚韧不拔、超脱尘世。这里的“不死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长生不老,而是形容姜白石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如同仙人般超然世外。

“六下下攫终得全”,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姜白石面对困难时的顽强与智慧。诗人运用“六下下”这一数字来强调姜白石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努力,而“攫终得全”则揭示了他最终成功逃脱困境、保全自身的情景。

“曹衣吴带何翛然”,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姜白石的服饰特点。在这里,“曹衣吴带”不仅是对姜白石服饰风格的描述,更是对其个性与气质的隐喻。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姜白石独特的风采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当时鄱阳侠少年”,诗人以“当时”一词为读者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鄱阳,一个地理位置的具体指代,也暗示了姜白石所处的历史时期。在这里,“侠少年”则是对姜白石年轻时期的一种赞美和肯定,表明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正义感。

“雪花夜打乌篷船”,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景。雪花轻舞飞扬,夜色朦胧而宁静,而“乌篷船”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这里,雪花与乌篷船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不失动感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这种场景的喜爱和怀念。

“浪游南岳不得旋,手拔龙角弹湘弦”,这两句诗反映了姜白石晚年的生活状态。南岳,即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象征着高远和崇高。在这里,“不得旋”意味着姜白石未能回到家乡或亲人身边,只能漂泊在外。而“手拔龙角弹湘弦”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孤独而又执着的生活态度。他尽管身处异乡,但仍然保持着对音乐和诗歌的热爱,通过弹奏湘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彝陵幸遇萧东夫,东来径参范石湖”,诗人再次提及了姜白石的人生际遇。彝陵,即今天的四川宜宾,而萧东夫和范石湖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和学者。这里,“东来径参范石湖”意味着姜白石在晚年有幸结识了范石湖这位文学巨匠,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声名一旦满天下,四顾谁能荐司马?”这句诗表达了姜白石晚年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整个天下。然而,随着名声的传播,他也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评价。诗人用“四顾”这一动词来形容姜白石在名誉面前的迷茫和困惑,而“司马”则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这里借指那些善于阿谀奉承、巴结权贵的人。诗人以此表达了对那些只会追求名利、不学无术的人的不屑和讽刺。

“奋笔自议太常雅,其奈黄钟不敌瓦。”这句诗描绘了姜白石晚年的学术追求和无奈。他虽然拥有深厚的学识和才华,但却无法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抱负。这里的“太常”指的是朝廷中的最高官职,而“黄钟”和“瓦”分别代表古代乐器中的两种不同材质。诗人通过将这两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姜白石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

“偶耽吴兴山水奇,白石洞天插我篱。”这句诗则表现了姜白石晚年的隐逸生活以及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他虽然身处高位,却常常流连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的山水之间。这里的“白石洞天”是指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而“插我篱”则暗示了姜白石将自己的隐居之地作为心灵的栖息地。

“累累白石不疗饥,腹中惟燕潘柽诗。”诗人以“累累白石”比喻姜白石晚年所遭受的贫困和挫折。这些白石虽然美丽却无法带来实际的财富,反而让他感到饥饿和无助。而“潘柽诗”则指的是一种古代流行的抒情诗体裁,它代表了姜白石晚年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兴酣自携碧玉箫,间鸥引过松陵桥。”这句诗描绘了姜白石晚年生活中的惬意和自由。在酒意正浓之时,他手持碧玉箫自吹自赏,时而与鸥鸟嬉戏,时而漫步于松陵桥上。这段描写不仅体现了姜白石生活的闲适和自在,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鹰扬之印空佩腰,照水白发风萧萧。”这句诗以鹰扬之印比喻姜白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当他真正获得这个职位时,却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曾经的理想和信念早已被现实的磨砺所消磨。他的白发在水面上反射出微光,随风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

“马塍花开香沁土,小红偷洒燕脂雨。”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马塍花盛开的景象。花香四溢,沁入大地之中,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而“小红偷洒燕脂雨”则形象地刻画了燕子在花间穿梭飞舞的情景,它们时而落在花瓣上,时而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鸑鷟无声石人语,一往孤云竟千古。”这句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石头以人的情感和语言能力。鸑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它静静地守护着石人,发出低低的吟咏之声。这里的“石人语”既指石人的沉默不语,也指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倾诉。他感叹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经历都如同那孤云一般短暂而深远,无法长久地留在世间。

“沉檀雕匣吴绫装,明珠辟火深深藏。”这句诗描绘了姜白石珍藏珍宝的场景。沉香木雕刻而成的盒子、精美的吴地丝绸以及璀璨的珠宝都是他珍视的物品。其中,“辟火”指的是能够驱除火灾的珍贵物品——明珠。这里,明珠成为了他心中宝物的象征,而深藏着这些宝物的地方则象征着他内心世界的秘密和安宁。

“风吹鹤鳖如烟动,纸上古香发南宋。”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喻历史的变迁。风吹过,鹤和鳖的影子在烟雾中若隐若现,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同时,诗句中的“纸”字也巧妙地指向了宋代的文化背景。这里的“古香”既指宋代文化的独特韵味,也暗喻姜白石身上那种独特的文人气质。他的作品就像南宋时期的香气一样,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和影响力。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姜白石的形象和事迹,更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他的一生经历到他对艺术的追求,再到他对历史的感悟,这首诗都给予了深刻的体现和诠释。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孙原湘的艺术成就和他的人生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