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柳絮任西东。
多少春情付晚风。
曾说有形还有影。
谁言无迹又无踪。
漫天竟讶成飞雪。
行地堪将混转蓬。
移到花阴看不见。
儿童追捉尚匆匆。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柳絮飘飘,春风飘荡;后四句写柳絮随风飞散,无影无踪。此诗用“絮影”作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首联以“任西东”写出了春风的随意性,“多少春情付晚风”,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二、三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通过“谁言”“竟讶”等词的运用,突出了柳絮的特点和特点带来的感受,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尾联“儿童追捉尚匆匆”一句,写出了儿童对春天的好奇与喜爱。
【答案】
译文:柳枝上飘飘洒洒的柳絮任凭它们自由地飘向东,飘向西。春天的情怀已经全部付给了那晚风。曾经有人曾经说过,有形体的东西也有影子,但是谁又说过它没有踪迹呢?漫天飞舞的柳絮竟像成群的雪花一样。柳絮在地面滚动,就像混转的蓬草一样。当柳絮飘落到花丛中的时候,就看不见踪影了。儿童在追逐着捕捉着它们,还是非常匆匆忙忙。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通过对柳絮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首联先写柳絮的飘逸,“飘飘”二字,把柳絮随风飘舞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出来,生动地表现出了柳絮的飘逸之姿。二联则写柳絮随春风而去,随风而动、飘然而逝,无影无踪。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柳絮的飘逸之美,而且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三四联紧承一二联,进一步展开对柳絮的描述:那些曾经有形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了无形的东西;那些曾经有迹可循的东西,现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两句写柳絮随风飘落的情景:漫天飞舞的柳絮竟像成群结队地飘落下来。柳絮在地面上滚动,就像混杂在一起的野草一样。当柳絮飘落在花丛中的时候,就看不见它们的踪影了。儿童在追逐着捕捉着它们,仍然是急急忙忙的。这首诗通过对柳絮的描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