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叔祠前见月升,樊侯城里乱春镫。
隔江箫鼓鸣相属,来水鱼龙变几层。
长驿两头侵夜分,疲舆一觉下山棱。
那知今日为人日,官渡昏昏唤不应。

【注释】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代以牛、羊、狗三生肖作人年的象征。

抵樊城:到达樊城。

羊叔祠:羊祜祠,在湖北襄阳市南。

月升:指月亮升起。

春镫:即元宵灯。

樊侯城里:即樊城。

鱼龙变几层:喻变化多端。

长驿:驿站很长。

疲舆:疲惫的车马。

人日:《岁时记》说:“人日仲春初五日。”

官渡昏昏唤不应:指官渡一带的天气昏暗不明。

【赏析】

这首诗写正月七日(人日)作者在汉江边送客过樊城时所见到的景象。

首联“人日夜抵樊城”一句,是写送客的情景。诗人把送客的时间定在了正月七日,也就是人日。人日是旧历正月初七,传说是女蜗创世以后第七天的日子,这一天太阳从东南升起,所以又叫“人星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人日”。“人日”这个节日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司爟》,记载着周代就有“中春之月招摇指丑,后妃斋戒于玄室左个,百官皆戎备,后率六宫之人至于大庙,以享先祖。王乃合六宫之人而遍祭于社至野”。唐宋两代,帝王和民间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赏春宴饮、踏青游园、放飞风筝等许多活动。因此,“人日”这个节日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人们欢度佳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联“羊叔祠前见月升,樊侯城里乱春镫”,写樊城景象。诗人来到樊城郊外的羊祜祠前,看到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照耀下,城外的灯火也亮了起来,形成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樊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军事重镇。唐代诗人杜甫曾在他的名篇《绝句漫兴九首》中写道:“江水三千里,山楼十二重。岂知人外事,令我坐来同。”可见樊城在当时是多么重要的地方。

第三联“隔江箫鼓鸣相属,来水鱼龙变几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樊城的江对面传来一阵阵箫声和鼓声,那声音仿佛在相互追逐、呼应。江里的鱼儿、鲤鱼在水中翻滚,好像成了一条条龙似的在嬉戏。这些诗句描绘了樊城夜晚的景象。

第四联“长驿两头侵夜分,疲舆一觉下山棱”,“长驿”是指驿站,也就是古时候传递文书的人或车马经过的道路旁的临时住宿处。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在樊城郊外有一个长驿,驿站的两边都是夜色,天色已经非常晚了,诗人骑着疲惫的车马,在驿站里休息了一下。“一觉下山棱”中的“棱”字,形容旅途劳顿后睡得很沉,以至于连山形都分不清楚了。

最后一句“那知今日为人日,官渡昏昏唤不应”意思是说,我原以为今天是人日,可是这里天气却很昏暗,无法看清东西,官渡的船只也没有开动的迹象。这里的“官渡”指的是汉水北岸的襄阳渡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整首诗通过送客的场景和夜晚的景色描绘出当时樊城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欢乐气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繁华与喧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