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未丧任居夷,豪杰能兴岂在师?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
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
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
诗句
海澄苏学书邱子安并生长缅甸而以兴教育才倡其乡人苏尤习缅地图志尝为竹枝词数十首有诗见投因答其意斯文未丧任居夷,豪杰能兴岂在师?
孔里衣冠通寤寐,朱波山水付嗟咨。天无私覆从知圣,才不虚生要为时。
南下惜无三日暇,与君论学更论诗。
译文
苏学书、邱子安都在缅甸出生并成长,他们以兴办教育而闻名于世。苏尤特别擅长绘制缅甸的地图和志书,曾创作出几十首竹枝词,其中一首被你看到后回应。
尽管斯文未丧失,但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居住于异域。那些有才能的人能够兴起事业,这并不依赖于老师。
孔子的思想通过他的弟子传播到世界各地,就像山川河流一样遍布各地。
天地无私地覆盖万物,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了解圣人的智慧;才能是宝贵的,应该用来为时代作出贡献;
南下的时候没有时间休息,只能与朋友一起讨论学问和诗歌。
注释
- 海澄:地名,位于缅甸。
- 学书、邱子安:名字,均为缅甸人,因兴办学业而知名。
- 长:居住。
- 兴教育:开展教育事业。
- 斯文:这里指文化或学术。
- 孔里:孔子的故乡,象征儒家思想。
- 朱波:指江河,此处比喻自然景观。
- 天无私覆:上天对一切给予无私的庇护。
- 从知圣:理解并领悟圣人的智慧。
- 才不虚生:才能不应该白白浪费,应当为时所用。
- 南下:离开缅甸前往其他地方。
- 论学:讨论学问。
- 论诗:讨论诗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苏学书、邱子安在缅甸开展教育事业的情景,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人才发展的重视。诗人认为,即使身处异乡,只要有才能和决心,也能为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诗中还提到了孔子的思想和自然景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问候和思念之情。整首诗充满了对文化传承和个人奋斗精神的赞美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