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人知花近楼,淞江一卧廿经秋。
梦争王室追寒日,老厌兵尘望故邱。
黉宇得无成鞠草,儒冠久不敌兜鍪。
卧碑童习犹能诵,谁识行藏有壮猷?

【译文】

四海之人都知道花开近楼,淞江一卧已过两年。

梦争王室追逐寒日,老厌兵尘望着故地。

校院无主成荒草,儒冠久不抵战盔。

卧碑儿童还能背诵,谁认识我的行藏壮猷?

【注释】
庸庵:即吴庸庵,字元卿,号庸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尚书:官名,指张照。张照(1692-1770),字石臣,号澹怀居士,安徽全椒人。乾隆举人、进士,历任编修、詹事府左赞襄、礼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后因党争被罢免。晚年退居苏州紫阳山中,自称“紫阳老人”。著有《句曲外稿》等。
瓯北先生:指沈德潜。沈德潜(1673–1769),字子培,一字润木,江苏长洲(今属江苏)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土,授翰林院检讨。乾隆初任贵州学政,迁户部郎中。后以诗文名于时,与王士禛齐名,合称“沈王”,亦称“沈诗派”。
泮宫:古代指学校。
徵和:作者的别号。
四律:律诗的一种,每首八句,共四联。

赏析:
这首诗是吴庸庵用张照的韵重游泮宫所作的诗,表达了他对于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第一句“四海人知花近楼”,意思是说,四海之内的人都已经知道花开近楼了。这里的“花开近楼”可以理解为花开得非常美丽,以至于人们都知道它的位置了。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花开美景的赞美,也暗示了他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第二句“淞江一卧廿经秋”,意思是说,我在淞江一卧已经过了二十个春秋了。这里的“一卧”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淞江东边的家中度过的岁月,而“廿经秋”则表示这些岁月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于过去的留恋和不舍。
第三句“梦争王室追寒日”,意思是说,我梦见自己争夺王室的权利并追逐寒日。这里的“梦争”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梦中所做的斗争,而“追逐寒日”则表示他对权力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权力欲望的表达,也暗示了他对于过去的执着和追求。
第四句“老厌兵尘望故邱”,意思是说,我厌倦了战争的尘埃并希望回到故乡。这里的“兵尘”可以理解为战争中的尘土,而“故邱”则表示故乡的土地。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于过去的思念和回忆。
第五句“黉宇得无成鞠草”,意思是说,学校的校园里可能长满了杂草吧?这里的“黉宇”可以理解为学校校园,而“鞠草”则表示杂草。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学校变化的观察,也暗示了他对于过去的感慨和反思。
第六句“儒冠久不敌兜鍪”,意思是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戴过头盔了。这里的“儒冠”可以理解为古代学者所戴的帽子,而“兜鍪”则表示头盔。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遗忘和放弃,也暗示了他对于新的开始的追求。
第七句“卧碑童习犹能诵”,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学习的地方还留着一块碑文,孩子们都能背诵下来。这里的“卧碑”可以理解为小时候学习的场所留下的刻着文字的石碑,而“童习”则表示孩子的学习。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也暗示了他对于孩子们的期望和寄托。
第八句“谁识行藏有壮猷”,意思是说,又有谁能理解我隐藏的壮志和抱负呢?这里的“行藏”可以理解为行动和藏匿,而“壮猷”则表示伟大的计划和策略。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的表达和坚持,也暗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权力欲望的表达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