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教昔南暨,疑在齐梁年。
鞭石造万像,冈阜光弥天。
我仅揽其二,诧是鬼斧镌。
巨塔垣五重,龙华会其巅。
得非修罗斗,断脰鲜一全。
其一佛久仆,拽起龛欹偏。
无人踵布施,五亿王面钱。
馀者得诸画,荒寒委风烟。
或于名园遇,辇致如铜仙。
瞀陋阙史乘,兴衰理茫然。
徒令暹罗王,望古悲涕涟。
这首诗是诗人回忆在爪哇岛游玩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第一句”竺教昔南暨”,意思是佛教在印度曾经非常盛行。”竺”指的是印度,”教”指的是佛教,”南暨”是指南方。这里的”南暨”可以理解为佛教的盛行范围广泛,甚至到达了南方。第二句”疑在齐梁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佛教的盛行时间,有一种怀疑,因为在齐梁时期(公元501-557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第三句”鞭石造万像”,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石头雕刻出无数的佛像。这句话描绘的是佛教徒们用石头雕刻佛像的场景,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接下来的四句主要描述了诗人自己在爪哇岛上的经历。第四句”冈阜光弥天”,这句诗的意思是指山上的景色明亮如日,充满了光芒。第五句”我仅揽其二”,意思是诗人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这两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爪哇岛景色的赞叹和自己的观察能力。第六句”诧是鬼斧镌”,这句话的意思是惊奇于这些美丽的景色如同鬼神雕刻一般。第七句”巨塔垣五重”,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座巨大的塔,有五层楼。第八句”龙华会其巅”,意思是在这座塔的最高处有一个龙的形象。第九句”得非修罗斗”,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与修罗争斗?第十句”断脰鲜一全”,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一条手臂被斩下,其他的身体部分都完好无损。第十一句是关于佛的诗句,第十二句是关于王的诗句。第十三句是关于画的诗句,第十四句是关于名园的诗句。第十五句是关于辇的诗句,第十六句是关于铜仙的诗句。第十七句是关于史乘的诗句,第十八句是关于兴衰的诗句。最后两句是关于暹罗王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诗人在爪哇岛的游历,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也引发了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