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向无车马行,今朝破例有驺鸣。
锣声出树厖争吠,伞影穿林鸟乍惊。
未识长官环父老,不谙音语问先生。
日斜客去村民散,仍闭柴门对短檠。

【注释】

一月十二日王蔼亭太守过访太古巢野人骇然观者如堵以为所未见也又题于壁

一月十二日王蔼亭太守过访太古巢野人骇然观者如堵,以为所未见也。

山径向无车马行,今朝破例有驺鸣。

山间小路上向来没有车马行走,今天却有官吏的马匹和随从的车辆经过。

锣声出树厖争吠,伞影穿林鸟乍惊。

锣声震响在树上,乌鸦被吓得四处飞逃;伞影掠过树林,让鸟儿们惊慌失措。

未识长官环父老,不谙音语问先生。

不认识这位官员,围着老人询问他是谁。

日斜客去村民散,仍闭柴门对短檠。

太阳偏西客人离去,村中的百姓各自回家,仍然紧闭着柴门,对着微弱的灯光。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游览太古巢时。太古为古地名,这里指代诗人居住的乡村。王蔼亭是当地知县,曾来拜访过诗人,并留诗一首《谒太古巢》给诗人。诗人应县令之请,为之作答。

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写县令的到来。“月无车马”点明时间,表明县令来访非同寻常。第二段写县令的到来引起的轰动。“锣声”、“犬吠”、“鸟惊”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县令到来后引起的种种反应,渲染出场面的热闹、气氛的紧张。第三段写作者的反应。县令到来前,诗人已有所准备,“柴门依旧”,只是换了个角度而已。县令到来后,诗人的态度很平和,“不谙音语问先生”。最后一句收住全诗,既照应了开头两句,又留下悬念,令人回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