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年还避贼,此日又逢人。
破屋荆榛地,儒冠老病身。
梅花千岭雪,刺竹一篱春。
不敢登高望,烽烟处处匀。
【注释】
隔年:上一年。避贼:躲避战乱。逢人:碰到熟人。儒冠:指读书人的帽子。荆榛地:荆棘丛生的地方。刺竹:一种竹子,其叶尖锐似刺。烽烟: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战乱期间写的一首纪事诗。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和感受。
首句“隔年还避贼”,表明诗人上一年已经躲过了战乱,但这次又碰上了。次句“此日又逢人”说明他又一次遇到熟人,而此时已是战乱之时。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战乱中的颠沛流离之苦。
三、四两句是全诗重点,诗人把自己比作“破屋”“荆榛”,把老病的身子比作“儒冠”,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穷困落魄之状。
五、六两句写自己的处境与感受。“不敢登高望”,是因为“烽烟处处匀”,诗人不敢去看那烽烟遍地的景象;“刺竹一篱春”,是因为“梅花千岭雪”,诗人不敢去欣赏那满山遍野的白雪。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不安。
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敢登上高高的山峰,眺望那烽烟弥漫的大好河山。这既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也表现了他内心的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