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鹤经时喘未苏,飘零一剑寄长途。
年华荏苒髀生肉,戎马消磨颔有须。
每过贼营愁吠狗,常随俗忌怕闻乌。
海滨耆旧凋残尽,谁向黄公问酒炉?
诗句解读:
- 风鹤经时喘未苏:“风鹤”象征高洁,“经时喘未苏”形容其虽保持高洁却难以长久。这里可能隐喻诗人虽怀有崇高理想,但现实环境使其理想难以实现。
- 飘零一剑寄长途:“飘零”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不定,“一剑寄长途”则暗示虽有壮志,但行动受限。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无奈和孤独。
- 年华荏苒髀生肉:“年华荏苒”意味着时间的流逝,“髀生肉”指因岁月而增长的身体,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 戎马消磨颔有须:“戎马”指的是战场上的奔波劳碌,“消磨”强调了这种奔波消耗了时间和身体。“颔有须”形象地描述了因战争而导致的发福。
- 每过贼营愁吠狗:“贼营”可能暗指政治上的腐败或敌对势力,“愁吠狗”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势力的恐惧和忧虑。
- 常随俗忌怕闻乌:“俗忌”可能代表社会习俗或常规,“怕闻乌”可能指因害怕违背习俗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 海滨耆旧凋残尽:“海滨”可能象征着诗人的故乡或成长环境,“耆旧”指的是老一辈的人,“凋残尽”表达了他们因战乱而逐渐凋零的景象。
- 谁向黄公问酒炉:“黄公”可能指代一位著名的酒商或诗人,“问酒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失去这些时光的哀叹。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陈肇兴的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诗人以“风鹤经时喘未苏”开篇,借风鹤之坚韧象征自己不屈的精神,然而现实环境的艰难使得这种精神难以持久。接着,“飘零一剑寄长途”和“年华荏苒髀生肉”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行动与理想以及身体的变迁,表达了对于现实无力感的深刻反思。
诗中还多次提到“贼营”、“倭寇”、“黄公”,这些意象不仅揭示了诗人的生活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和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自己在战争中的痛苦、挣扎和无奈。
“海滨耆旧凋残尽”,“谁向黄公问酒炉”两句,诗人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同时,这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失落,因为他无法回到过去享受那种宁静和美好的生活。
《孤愤》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行动与理想以及身体的变迁,表达了对于现实无力感的深刻反思。同时,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