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滩水如天上来,奔腾涌沸声轰雷。一线直落势复回,银河东泻沧溟开。
小滩石在水中夹,怒石夹水水逾狭。新泉急火煎成泡,万斛明珠流出峡。
大滩小滩难复难,蛟鼍喷沫飞惊湍。上滩更比下滩苦,行者未至心先寒。
江头大船不敢行,驾棹皆属麻阳人。麻阳舟子强有力,满船日听喧呼声。
喧呼牵挽人挤排,各负长纤登高崖。崖高路窄行不得,蛇行蒲伏泥中蛙。
壮者负纤黠持篙,篙撑怪石避惊涛。一篙一拄一转侧,危梢起立如飞猱。
滩流浅处石势汹,舟陷石中舟愈重。篙师赤体入水中,鳌负舟行舟始动。
楚黔地接相犬牙,千山万壑钩连斜。诸峰横叠出滩口,奇崖峭壁森㟏岈。
山形崱屴波与吞,怒犀饿虎沙中蹲。或如美人临水妆,黛螺秀色生明光。
俯听滩声仰见山,时时骇笑开心颜。神工鬼斧不容壑,世间奇境非痴顽。
【译文】
大河的水像从天上涌来的,奔腾汹涌的声音如雷鸣。河水一线向下游流去又回头,银河般的水向东泻入大海中。
小河流经石子间,怒石夹着水流狭窄。新泉水急火煎成泡,万斛明珠从峡谷中流出。
大河与小河难以区分,蛟鼍喷沫令人惊惧的急流。上滩比下滩更难走,行者还没到心中已恐惧。
江头的大船不敢行驶,驾船的人都归麻阳人管。麻阳船夫力气大,满船都听嘈杂的喧闹声。
喧闹声牵挽着人们挤在一起,每个人都背着长纤登上高崖。崖壁高路窄行不得,蛇行蒲伏泥中蛙。
壮汉背负纤绳巧持篙,篙头撑开怪石避惊涛。一篙一杆一转动,危险时梢头升起如飞猱。
浅处滩流石头势汹汹,舟陷石中舟更重。篙师赤身入水中,像鳖托着船才能移动。
楚地黔地相接犬牙般,千山万壑相互钩连斜。诸峰横叠在滩口边,奇崖峭壁森嵾岈。
山形崱屴波与吞,怒犀饿虎沙中蹲。或如美人临水妆,黛螺秀色生明光。
俯听滩声仰见山,时时骇笑开心颜。神工鬼斧不容壑,世间奇境非痴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王建(767—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但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由于八王争权,宦官专政,社会动荡不安,他长期漂泊在外。公元826年(大和十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多写民间疾苦,语言明白晓畅,有《新元史·艺文志》著录其诗文1卷,存世10篇。
这首诗描写了长江三峡险峻的景色。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对大滩和小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结构严谨完整,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 大滩:大江上的险滩。
- 天上来:形容水势浩大,如同直冲云霄。
- 奔沸声轰雷:指大水奔腾汹涌发出的声音如同雷鸣。
- 一线直落势复回:指大水从高处流下,然后又往高处流去。
- 银河东泻沧溟开:形容黄河水向东流入东海,使沧海变得开阔。
- 小滩:小江上的险滩。
- 怒石夹水水逾狭:指小石子夹在江水中,使得水流更加狭窄。
- 星火煎:形容泉水沸腾的样子。
- 出峡:从峡谷中流出。
- 上滩:上流的滩头。
- 行者未至心先寒:指行者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感到寒冷了。
- 江头大船不敢行:指江头的大船也不敢行驶。
- 麻阳舟子:指麻阳地区的船夫。
- 麻阳舟子强有力:指麻阳地区的船夫力量大。
- 满船日听喧呼声:指船只里整天都能听到喧闹的叫声。
- 喧呼牵挽人挤出高崖:指人们大声喧哗地拉着彼此一起往上爬。
- 胁肩攀足:形容人们拼命地往上爬,肩膀挨着肩膀,脚跟踩着脚跟。
- 危梢起立如飞猱:形容船尾的梢头像猴子一样跳跃起来。
- 浪涌岸转:指河水激荡着岸边的岩壁。
- 巉削:形容岩石陡峭而锋利。
- 钩连斜:指山峰连绵起伏,如同相互钩连的样子。
- 崱屴:形容山峰巍峨挺拔的样子。
- 怒犀饿虎:形容山峰如同愤怒的犀牛和饥饿的老虎一般威猛。
- 美人临水妆:形容女子在河边梳妆打扮的样子。
- 黛螺秀色:形容女子眉宇之间流露出的美丽神态。
- 嵽嵲(yì):形容山峰高大而险峻的样子。
- 嵽嵲(yì):形容山峰高大而险峻的样子。
- 嵽嵲(yì):形容山峰高大而险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