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雏远弃恨难销,史笔何须浪作嘲。
不见啮毡苏属国,胡中生子得承祧。
注释:
- 文姬归汉:指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皇后曹氏被送到匈奴和亲。后来,她回到中原,被称为文姬归汉。
- 双雏:指两个女儿。
- 远弃恨难销:指两个女儿被远嫁到匈奴,无法回家,令人深感遗憾。
- 史笔何须浪作嘲:史官的笔触不应该轻易地用来嘲笑人。
- 不见啮毡苏属国:意思是说,你看不到像苏武那样在匈奴牧羊的人。
- 胡中生子得承祧:意思是说,在胡地出生的孩子能够继承汉朝的血统,成为汉朝的后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咏叹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首句“双雏远弃恨难销”,以双雏远弃为起兴,抒发了对两位女儿被迫远嫁匈奴的遗憾和无奈之情。这里,双雏指的是两位女儿,她们被迫离开了家乡,远离亲人,去到了遥远的匈奴。这一句既点明了历史背景,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史笔何须浪作嘲”,则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这里的史笔是指史书中的笔触,浪作嘲则是说史家的笔触不应该轻易地用来嘲笑人。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史家职责的理解,他希望史家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事件,而不是轻率地做出无端的嘲笑。
接下来两句“不见啮毡苏属国,胡中生子得承祧”,则是诗人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用到了典故,啮毡指的是苏武在匈奴牧羊的故事,而胡中生子指的是那些在胡地出生的孩子能够继承汉朝的血统。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女儿命运的同情,又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民族的命运。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女儿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民族的精神传承。诗人以史为鉴,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