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雏远弃恨难销,史笔何须浪作嘲。
不见齧毡苏属国,胡中生子得承祧。
【注释】
文姬归汉其二:指曹操之女蔡琰(字文姬)被匈奴掳去,后回到中原,归附于东汉朝廷。
双雏远弃恨难销:两个幼小的孩子被抛弃,遗恨难以消除。双雏,指蔡氏姐妹俩。双雏,这里用“儿女”代称。
史笔何须浪作嘲:史书上何必随意讥讽嘲笑呢?
不见齧(niè)毡苏(su)属国:匈奴单于有个儿子叫苏武,他留在匈奴做官,不肯投降。后来汉朝派使者到匈奴,把苏武接回中原。
胡中生子得承祧(tiáo):在胡地出生的儿子能够继承宗庙祭祀的香烟,即能承袭父祖的香火。
【赏析】
《文姬归汉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为曹操之女蔡琰(字文姬)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文姬与两个孩子被匈奴掳去,遗恨难消;后两句写她们终于回到中原,得以生还。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双雏远弃恨难消”,说的是女儿和两个幼小孩子被匈奴人掠去,留下深深的遗憾。“双雏”即指蔡琰的姐妹两人。她们年虽幼小,但已长成,有丈夫、有儿女,本该在故乡生活,却不幸被匈奴人掠去。“远弃”二字写出了她们被迫远离故土的痛苦和悲哀。“恨难销”三字则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一个女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男子?
“史笔何须浪作嘲”,说的是史书不必随意地讥笑或贬低。“史笔”即历史记载,包括正史和野史。“浪作嘲”,随意地、任意地作出讥刺和嘲讽。这句诗表明作者认为,无论怎样记载,都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而不应凭主观臆想去曲解或贬损。
“不见齧毡苏属国”,说的是苏武被匈奴单于扣留,但拒绝投降,坚守节操。“啮毡”,啃着毡子过活。“属国”,指匈奴单于统治下的藩属国。这句诗表明作者称赞苏武坚守节操的精神和气节。“胡中生子得承祧”,说的是匈奴人生下孩子后,可以承嗣先人的香火。“胡中”,这里指匈奴。“承祧”,即承袭先人之位。这句诗表明作者希望这些流落在外的人能够得到赦免和保护,回到故土安居乐业。
这首诗写得非常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十分感人。它通过写文姬、两个孩子的遭遇和最终回归中原的事实,表达了对那些流落异乡的人们的同情和关心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忠诚和气节的重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