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气萧森海国秋,呼鹰台畔阵云收。
门旗偃日啼乌乐,堠火连天战马愁。
漫遣全军援后路,忽抛孤注失前筹。
翻邀节钺岩疆寄,帐下儿曹说也羞。
偶阅黄岘孙参军艺兰馆诗草中有甲申1884乙酉1885两年马江基隆纪事诗稽覈精详当日战守情形历历在目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洵统兵者之龟鉴也意有所感追和八首
杀气萧森海国秋,呼鹰台畔阵云收。
门旗偃日啼乌乐,堠火连天战马愁。
漫遣全军援后路,忽抛孤注失前筹。
翻邀节钺岩疆寄,帐下儿曹说也羞。
【注释】:
杀气萧森 - 杀气:指战争的紧张气氛;萧森:形容凄凉、肃杀的气氛。
海国:这里指福建沿海地区。
呼鹰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是当年郑成功抗清时所筑的城防设施之一。
阵云:指战场上飘动的云雾。
门旗:指军门的旗帜。
偃日:指太阳落山。
啼乌:指乌鸦的叫声。古代诗文中常用来表示悲伤、凄厉的情绪。
堠(hòu)火:指烽火台上燃起的烽火,用来传递紧急信息或报警。
孤注:比喻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机会上。
岩疆:指险要的地形或地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阅读黄岘孙参军的《艺兰馆诗草》中的“甲申”和“乙酉”两年马江、基隆纪事诗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开头两句“杀气萧森海国秋,呼鹰台畔阵云收”,描绘了当时战争的紧张气氛以及战争结束时的场景。这里的“杀气萧森”形象地表达了战争中的紧张气氛。而“呼鹰台畔阵云收”则描绘了战后场景,战场上的硝烟已经散去,士兵们准备休息。
诗的第三句“门旗偃日啼乌乐”,描写了战后的情景。门旗偃旗(表示战争结束),鸟儿的叫声(象征着和平)让人心情愉悦(乐)。这句诗既描绘了战后的宁静,又表达了作者对战时的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漫遣全军援后路,忽抛孤注失前筹”,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在这里,“漫遣全军援后路”描述了军队在战后被派去支援其他战场的情况,而“忽抛孤注失前筹”则表达了战争的失败和损失,暗示着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战斗和牺牲。
诗的结尾“翻邀节钺岩疆寄,帐下儿曹说也羞”,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这里,“翻邀节钺岩疆寄”意味着他愿意接受任命,去守卫那些艰险之地。而“帐下儿曹说也羞”则表明,虽然这些英勇的士兵们值得敬佩和赞扬,但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他感到羞愧和不安。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战争的紧张气氛、战后的情景、战争的残酷性和对未来的态度,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不同看法,既有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战争失败的无奈和对士兵的尊敬。同时,诗人还通过诗句之间的对比和转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