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戎持节渡重瀛,蕃舶潜踪蹑后程。
十道供张传契箭,千村拱卫撤乡兵。
叩关挑战声先夺,开壁鏖军计未成。
六月匡王空奏绩,谁封京观殄长鲸。

偶阅黄岘孙参军艺兰馆诗草中有甲申1884乙酉1885两年马江基隆纪事诗稽覈精详当日战守情形历历在目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洵统兵者之龟鉴也意有所感追和八首

元戎持节渡重瀛,蕃舶潜踪蹑后程。

十道供张传契箭,千村拱卫撤乡兵。

叩关挑战声先夺,开壁鏖军计未成。

六月匡王空奏绩,谁封京观殄长鲸。

【注释】:

  1. 元戎:将军的代称,这里泛指军队统帅。
  2. 持节:拿着符节,古代使者出使外族或外国时的一种凭证。
  3. 渡重瀛:渡过重洋,泛指远行。
  4. 蕃舶(bó):古代对外交往时,外国来中国的船。
  5. 潜踪:暗中行动,没有显露踪迹。
  6. 十道:这里指全国十个省份。
  7. 供张:供应,陈列。
  8. 契箭:古时行军作战时所用的记号箭。
  9. 千村:一千个村庄。
  10. 叩关:敲着国门,表示求见或抗议。
  11. 挑战:向对方发出挑战。
  12. 先夺:首先获得胜利。
  13. 开壁:打开城门迎敌。
  14. 六月匡王:即六月间平定了叛乱的王,指闽粤总督兼福建巡抚王凯泰。
  15. 匡王:辅佐君王。
  16. 奏绩:上缴战功报告。
  17. 谁封:谁可以封赏?
  18. 京观:古代战争结束后,将死者堆成高台以示胜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黄岘是晚清时期的诗人。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清朝军队渡过海洋,征剿海上侵略者的情景。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意象和意境。

首联“元戎持节渡重瀛,蕃舶潜踪蹑后程。”描绘了元戎率领的军队渡过重洋,准备征讨远方的侵略者,而敌人则秘密行动,企图偷袭后方。

颔联“十道供张传契箭,千村拱卫撤乡兵。”描述了全国各地都为军队提供物资支援,同时民众纷纷撤除乡兵,保卫家乡。

颈联“叩关挑战声先夺,开壁鏖军计未成。”描绘了军队在战斗中勇敢进攻,但最终计划未能完成,表达了战斗的激烈和困难。

尾联“六月匡王空奏绩,谁封京观殄长鲸。”反映了虽然六月间平定了叛乱,但是战争并未完全结束,仍有可能再起风波,需要有勇有谋的人来继续保卫国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