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受花门款,洮西尚战场。
磷飞沙碛火,马舐塞垣疮。
幕府劳神笔,营田困见粮。
安边囊底策,儒者岂无方。

诗句解析

第一句:已受花门款

  1. 已:已经。
  2. 已:已经。
  3. 花门:古代指西域的花剌子模,这里借指边关。
  4. 款:表示友好或投降。
  5. 已:已经。
  6. 已:已经。

注释: 已经接受来自花剌子模的友好表示。

第二句:洮西尚战场

  1. 洮西:今甘肃东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战事之地。
  2. 尚:依旧、仍然。
  3. 战场:战争的地方。

注释: 此地仍频繁发生战事,与花剌子模的关系紧张。

第三句:磷飞沙碛火

  1. 磷:燃烧的磷火。
  2. 飞:快速移动或飞扬。
  3. 沙碛:沙漠和沙地。
  4. 火:比喻烽火、战争。

注释: 在沙漠中,磷火闪烁如火,象征着战火连天。

第四句:马舐塞垣疮

  1. 马:指战马。
  2. 舐:舔食,用嘴接触。
  3. 塞垣:边境的城墙。
  4. 疮:伤口,此处比喻战争留下的创伤。

注释: 战马舔食着边境的墙砖,仿佛是在疗伤。

第五句:幕府劳神笔

  1. 幕府:指军政机关或指挥部。
  2. 劳神笔:使精神疲惫,形容工作繁忙。

注释: 在幕府中处理事务,使得官员们感到疲惫不堪。

第六句:营田困见粮

  1. 营田:指屯田,即在边疆屯垦。
  2. 困:艰难。
  3. 见:看见。
  4. 粮:食物、粮食。

注释: 在边疆屯田时遇到了困难,导致缺乏充足的食物供应。

第七句:安边囊底策

  1. 安边:安抚边疆。
  2. 囊:袋子,比喻策略或计划。
  3. 底:基础。

注释: 有一套安抚边疆的基础策略。

第八句:儒者岂无方

  1. 儒者:指儒生、儒家学者。
  2. 岂:难道。
  3. 无方:没有合适的方法。

注释: 难道儒家学者就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治理边疆问题吗?

译文

已经接受了来自花剌子模的友好表示,洮西仍然有战场,磷火在沙漠中飞舞如战火,战马舔食着边境的墙砖,好像在治疗伤痕,军政机关忙于处理事务,使得官员们感到疲惫,在边疆屯田时遇到了困难,缺乏充足的食物供应。难道儒家学者就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治理边疆问题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残酷景象,展示了军事将领们在边关前线的艰辛生活。诗人通过对战场、烽火、战马等元素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同时,诗中的“幕府劳神笔”、“营田困见粮”等内容,反映了边疆屯田时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最后一句“岂无方”更是提出了一个疑问,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和途径。整体上,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和忧虑,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