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潇潇入耳繁,卷帘深坐到黄昏。
中庭已自如池沼,不识郊原泽几分?

【注释】

潇潇:雨声。繁:大而密。卷帘:收起窗帘。中庭:庭院。已如:就像。郊原:郊外的原野,指野外。

【赏析】

这是一首写雨景的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首句“不厌潇潇入耳繁”表明诗人不怕雨打在身上,因为雨打在身上很凉快。次句写自己久久地卷起窗帘,静静地听着雨打窗户,直到日暮天黑。第三句是说:院中的池塘已经涨满了水,像小溪一样流过院子,但不知那郊外的原野上雨水有多少。第四句是说:我好像看见那郊外的原野上的积水也很多。全诗以雨景为描写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张继任监察御史,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后,他乘船沿江而下,经过润州(今江苏镇江),因天气不好便投宿于一家旅店里。店主人见天色阴沉,知道将有大雨,便请客人卷起窗帘,坐等风雨过去。张继觉得这很有诗意,于是写下《观雨即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此诗前两句写听雨的感受;后两句写看雨的情景。诗中虽无“雨”字,然句句含“雨”,句句写“听”。诗中又没有“雨”字,然句句含“看”,句句写“观”。

诗的前两句先写听到窗外潇潇雨声,再写到卷帘静听。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怕淋湿衣服,所以更想细听雨声,从声音中感受雨势的大小和雨点落在身上的轻重,体会听雨的乐趣。“不厌”二字说明作者对这种乐趣的喜爱。“中庭”二句写雨中庭院,雨点落在池沼,汇成小溪,流过庭院,庭院里的积水多起来。“已如”二字,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比作小溪。“不识”二句写室外的郊野。雨落得这样大,连郊外原野上积水的情况都分不清了,可见雨势之猛。

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琢。前两句写听雨的心境,后两句写看雨的情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