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楚当年数十营,共争前敌答升平。
月眉山色清如画,烽火销沉月自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李郢(约公元775-841年),字楚望,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大中进士,官终中书舍人。他早年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对唐宣宗时期的政治有所指摘。其诗风格清奇峭拔,多伤时之语,有“香奁体”之目。他的《南池》、《台城曲》等名作,流传颇广。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淮、楚当年数十营,共争前敌答升平。
注释与赏析:
- “淮、楚”:指的是中国的两个主要水系,分别是淮河和长江。这两个流域在古代历史上是中国的主要地区,因此用”淮、楚”来代称。
- “数十营”:这里的”营”是指军队编制单位,古代常以千户人家为一营,这里可能指的是数量众多的兵营。
- “争前敌”:争夺前沿的敌人,意指为了保卫国家的边疆而战斗。
- “答升平”:回应和平时期的繁荣景象,这里的”升平”是古代对于国家安宁、百姓安乐状态的一种描述。
月眉山色清如画,烽火销沉月自明。
注释与赏析:
- “月眉”:月亮像眉毛一样弯弯地挂在天空,形容月光之美。
- “山色”:山上的景色,通常指的是自然景色的美丽。
- “清如画”:清澈得就像一幅画,形容山色之美。
- “烽火销沉”:烽火台燃起的烽火,在这里用来比喻战争的硝烟,销沉表示消散、消失的意思。
- “月自明”:即使有烽火的硝烟笼罩,月亮依然明亮地照耀着大地。
译文
淮、楚当年数十营,共争前敌答升平。
明月如画映山色,烽火虽散月仍明。
这首诗描述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士兵们为了保卫国家而奋战的情景,他们共同抵御外敌,为国家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同时,诗中也描绘了夜晚宁静美好的景色,尽管烽火暂时消散,但明亮的月亮依旧照亮了大地,象征着希望和美好。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的渴望和对士兵英勇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