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声啼彻众芳丛,着意催人绮阁东。
一枕梨云春思懒,半帘花雾暗香笼。
鬟低发认鬖鬖绿,指印腮留浅浅红。
莫道辽西天样远,昨宵有梦幸能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分析的词或句并加以概括,如:晓起、莺声、绮阁、一枕、半帘、鬟低、发认鬖鬖绿、指印腮留浅浅红、昨宵有梦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答题步骤,先指出诗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表达效果,最后指出其艺术效果(作用)。此题属于综合考核型题目,考查的角度涉及“内容”“语言”“手法”三个层面,侧重于“内容”,围绕“晓起”这一主题展开。
“晓起”的意思是黎明起来,这里指天明起身了。
【译文】
清晨醒来,听到鸟儿清脆的歌声,催我起床来到华丽的楼阁东面。
一晚上睡梦中,被梨花的香气熏得懒洋洋地不想动弹,半扇窗帘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头发梳成云一样的发型,鬓发低垂着;脸上还留有昨夜梦中的淡淡笑容的痕迹。
不要说辽西远在天边,昨天夜里梦见她了,所以今天能与你相见。
【赏析】
首联写景,点出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晓起”二字,点出时间是早晨天刚破晓的时候。一个“催”字把女主人公的娇慵慵态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同时也烘托出诗人自己对这位佳人的倾慕之情。
颔联写情,通过梦境描写,进一步渲染女主人公的娇慵之态。“一枕”、“半帘”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慵懒的神态,也反映了诗人对她的怜爱之情。而“春思懒”则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心情。
颈联写人,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娇慵可爱的性格特征。“发”,即梳理好自己的头发;“髻”,即古代妇女束发而成的发式。“鬖鬖绿”,“指印腮留浅浅红”,既写了发髻的颜色,又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容颜。
尾联写事,用“昨宵有梦”来说明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关系。
这首诗以“晓起”为题,写的是闺中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全诗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情趣。
【点评】
这是一首写景言情的小诗。诗人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开头二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晓起”点明了季节,“莺声啼彻”点明了时令,“绮阁东”点明了地点,“催人”点明了目的。这四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而且渲染了一种清丽、宁静的氛围。
中间两联写景叙事,由外入内、由实入虚。前一句“一枕梨云春思懒”,直接写女主人公春思的慵懒,表现了她的娇憨之态。后一句“半帘花雾暗香笼”,则写女主人公的情态:半帘花气迷蒙,暗香萦绕。这样一幅图画,既写出了她慵懒的姿态,又烘托出她内心的柔情蜜意。“半帘花雾”与前面的“莺声啼彻”,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对比。
最后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动作:她的头发已经梳成了云一般的发型,鬓发低垂着;脸上还留有昨夜梦中的淡淡笑容的痕迹。“鬟低”,突出了她慵懒娇憨的特点。“指印腮留浅浅红”,则进一步渲染了她娇憨可爱的形象,也表明了诗人对她的深深眷念。
结尾二句用倒装手法,说:“莫道辽西天样远,昨宵有梦幸能通。”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因久别而生的相思之苦;另一方面也表明诗人并不因两地相隔而放弃对爱人的追求。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意境清新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