峦山矗嵯峨,涓滴泻林翳。
曾无滥觞源,一行自委丽。
飞瀑散四山,奔蛇不可制。
渐落沮洳乡,遂成膏饫地。
嗟哉蚩蚩氓,日与水争利。
高者斸山椒,其下迫堰砌。
数世长子孙,恣耕且无税。
自诩桃花源,曾不识汉魏。
谁知秋潦骄,竟挟拔山势。
我田谷已黄,一夕肆吞噬。
老稚号山林,鱼龙负赑屃。
虽幸有孑遗,八口将焉济。
空山蕨正肥,努力搜根蒂。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铜仁江行》:
第一段:峦山矗嵯峨,涓滴泻林翳。
- “峦山”: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脉。
- “矗嵯峨”:形容山峰高大,参差不齐的样子。
- “涓滴”:细小的水滴,这里指从高山流下的水珠。
- “泻林翳”:水流冲刷林木形成的绿意盎然的景象。
第二段:曾无滥觞源,一行自委丽。
- “曾无滥觞源”:表示没有源头,强调了水的不断涌出和流动。
- “一行”:指一条河流。
- “自委丽”:形容河流美丽而流畅。
第三段:飞瀑散四山,奔蛇不可制。
- “飞瀑”:形容瀑布如飞溅的水花一般。
- “散”:分布,散落在四周。
- “奔蛇”:比喻山间溪流的奔腾状态。
- “不可制”:无法控制,形容山间的溪流自由奔流,不受拘束。
第四段:渐落沮洳乡,遂成膏饫地。
- “渐落”:逐渐下降。
- “沮洳”:低洼潮湿的地方。
- “膏饫地”:肥沃的土地,形容因水患而变得肥沃。
第五段:嗟哉蚩蚩氓,日与水争利。
- “嗟哉”:表示叹息。
- “蚩蚩氓”:形容无知的人或百姓。
- “日与水争利”:每天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与水进行竞争。
第六段:高者斸山椒,其下迫堰砌。
- “高者”:地势较高的人。
- “斸”:挖土,这里引申为开发利用的意思。
- “山椒”:山间的高地。
- “堰”:拦水坝,防止水流外溢的设施。
- “迫”:靠近,紧挨着。
第七段:数世长子孙,恣耕且无税。
- “数世”:几代人的家族或世代。
- “长子孙”:子孙众多。
- “恣耕”:自由耕作。
- “无税”:没有税收负担。
第八段:自诩桃花源,曾不识汉魏。
- “自诩”:自己夸耀。
- “桃花源”:传说中的美好地方,此处借指世外桃源。
- “识”:了解,知道。
- “曾不识汉魏”:过去不知道汉朝和魏朝。
第九段:谁知秋潦骄,竟挟拔山势。
- “秋潦”:秋天的洪水。
- “骄”:猛烈。
- “挟”:携带,这里指洪水的力量强大。
- “拔山势”:形容洪水的力量如同能拔起大山一样强大。
第十段:我田谷已黄,一夕肆吞噬。
- “我田”:我的田地。
- “谷已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泛指农作物被水淹没。
- “肆吞噬”:肆意吞没,形容农田被洪水淹没的情况。
第十一段:老稚号山林,鱼龙负赑屃。
- “老稚”:老人小孩。
- “号”:呼喊。
- “鱼龙负赑屃”:形容洪水中的鱼类和龙形生物背负着巨大的石头(赑屃)。
第十二段:虽幸有孑遗,八口将焉济。
- “幸有”:幸运的是还有剩下。
- “孑遗”:仅存的少数。
- “焉济”:如何生存?这里询问如何度过难关。
第十三段:空山蕨正肥,努力搜根蒂。
- “空山”:荒废的山野。
- “蕨”:一种植物,生长在山坡上。
- “肥”:茂盛。
- “搜根蒂”:寻找根部,比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铜仁地区遭受洪水灾害的情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当地人民在灾害中挣扎求生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奈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