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
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
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
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
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
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
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注释】
蟋蟀:一种昆虫,秋天夜里常叫。织:纺织。
清商:古代指西晋的石崇。石崇《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本无心:本来没有其他的意思。漫:胡乱、随意。
塞北佳人:指王昭君,王昭君是匈奴人,嫁给了汉元帝。她被送到北方边疆后,因不愿在异族统治下作妾,就请求回到家乡。汉元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她乘船从长安出发,沿着黄河到了洛阳以北,在离家乡不远的时候,停下车来,回头望着故乡的方向哭泣,并作了一首悲凉的歌曲,歌词中说“出塞入塞曲四时,朝行出塞暮还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
胭脂山:即山西永济县的蒲州,因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此隐居而出名。高秋色:秋天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
首二句写蟋蟀夜鸣,引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作者以“蟋蟀”、“织机”起兴,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接着写“秋声”由蟋蟀发出,又引起万籁共鸣,形成一片寂静的环境,使人感受到深秋时节的凄冷、萧瑟。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清商本无心”以下八句写塞北佳人的悲剧遭遇和凄凉的心境。“清商”是西晋石崇的字。石崇原是西晋富豪,后因与贾谧交好,被贾谧推荐为太子洗马。贾谧谋反事发后,他也被牵连入狱。狱中他写下《锦瑟》,表达自己对青春华年逝去的感慨。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几句都是比喻,用庄周梦蝶、蜀王梦鹃等神话传说来比喻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这四句诗表现了石崇对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伤感和无奈之情。
“塞北有佳人”,写王昭君被迫出塞之事。王昭君(公元前6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人。她美貌聪慧,知书达理,善于琴棋书画,尤工琵琶。汉元帝后宫众多嫔妃之中,最宠爱的是赵飞燕姐妹。她们体态轻盈娇美,纤腰袅娜,能歌善舞,舞姿轻盈优美,宛若仙女;歌声如雷贯耳,婉转悠扬,清脆悦耳。汉元帝经常召见她们歌舞娱乐。王昭君虽貌美如花,但性格刚烈,不愿逢迎取宠于皇上左右,因此常遭谗妒之祸。汉元帝竟听信奸臣的话,将王昭君强征到宫中当上了一名宫女,从此便与世隔绝。后来匈奴入侵中原,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欲选宫女配嫁。后宫中众嫔妃都争着要嫁给匈奴单于。只有王昭君主动请缨,愿意去和亲匈奴单于。汉元帝于是派使者送她去匈奴和亲,临行前赐给她一个金钗作为象征性的赠品,并赠诗曰:“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王昭君到达匈奴后,深受单于宠爱。匈奴王单于十分喜爱王昭君,立她为阏氏(王后),生下了两个儿子。王昭君和亲有功,被封为“宁胡阏氏”。后来王昭君思念故国,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常常流泪叹息。她听说汉朝还有一位毛延寿画师专画美女图,就请毛延寿为她画像。毛延寿贪赃枉法,竟将王昭君画成像个普通女子一样。王昭君见到画像之后,知道毛延寿欺辱了自己,心中十分气愤。于是她就向匈奴单于请求,将毛延寿斩首示众,并把画师毛延寿的画像烧掉。后来王昭君又回到汉朝,回到皇宫。
第三四句写王昭君长抱悲秋之心,徘徊流涕。“悲秋”二字写出王昭君内心的苦闷和愁思。她想到自己远嫁匈奴,远离故土,远离亲朋好友,想到自己一生坎坷不幸的命运,不禁悲从中来。“泪沾臆”则表明她伤心至极,悲痛不已。王昭君身在异国,却依然怀念故国,怀念亲人和朋友。这种思念故土的心情,是人之常情。
末六句写王昭君的悲惨遭遇。晚雨滴落芙蓉(荷花),如同见到王昭君的眼泪滴落下来一般。王昭君死后,葬于芷阳(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每年秋季到来之时,人们看到荷花上滴滴的露珠,就会想起王昭君的眼泪滴落在荷叶上的情景。人们为了纪念王昭君的牺牲精神,就在每年的秋天来临时,到她墓前祭祀、扫墓。
这首诗借写王昭君的故事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作者借古喻今,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报国之志不得伸的感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