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阁连云,疏帘隔梦,人间无此高寒。石瘦苔荒,一轮冻月团圞。悄然万籁声俱寂,凭烟痕、绿上毫端。对横枝,依约微吟,画损阑干。
深宵不用银缸照,爱横斜疏影,写向冰纨。仿佛瑶妃,半鬟香雾初干。披图忍读琴清句,侍慈帏、画卷曾看。听烟梢,翠羽飞来,同话心酸。

【注释】

高阳台:词牌名。题顾羽素表姑《绿梅影楼填词图》。顾羽素,即顾贞白,宋代女诗人,有词集《玉真集》,著有《高阳台》词一首。“画阁”,指图画中的阁楼,借指顾贞白的居所。“云”,本指天上的彩云,这里借指顾贞白居处的高远、清雅。“疏帘”,稀疏的窗帘。“寒”,寒冷。“石瘦苔荒”,意思是石头因岁月久远而显得瘦弱,苔藓因缺乏水分而显得干裂。“团圞”,圆而不实的样子。“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万籁,一切声音。“毫端”,毛笔尖上。“横枝”,梅花枝条斜生。“阑干”,栏杆。“瑶妃”,即王母娘娘,传说中居住在月宫中的女子。《旧唐书·礼仪志七》记载,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下诏:“其以月宫仙人为冠服。”王母娘娘头戴金环,身穿霓裳羽衣,故又称“金环碧珮”。“冰纨”,一种质地洁白光滑的丝织品,这里指用冰绢制成的屏风。“琴清句”,指顾贞白所作的词。“慈帏”,母亲的帐子。“翠羽”,青绿色的鸟羽。这里是形容顾贞白作的词,像翠鸟在月光下飞翔。

【译文】

高高的阁楼与云雾连为一体,稀疏的帘幕隔断了梦境,人间实在没有这样高寒的地方。石头因岁月长久而变得瘦弱,苔藓因缺水而干裂,一轮月亮挂在空中,圆圆地散发着寒光。四周一片寂静,只有烟雾笼罩着画中的梅花。我静静地坐着,看着墨色的笔尖沾满了梅花的倒影。梅花斜生在栏杆之上,仿佛是隐约的吟咏声。我看着那屏风上梅花的影子,仿佛看到了瑶妃的身影,她的半边发髻还挂着淡淡的香气。披着这幅画像,不忍去读那些清冷的词句。仿佛听到了瑶妃弹琴的声音,她曾陪侍在慈祥的母亲身边。听着窗外的风声,仿佛看到翠羽从烟梢飞来,好像在和我说心酸的事。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小令。作者顾贞白(1143-约1224),南宋初年著名女诗人。此词写于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5年),词人顾贞白在江西临川任上时所作。全词以画中之景入词,托物寄情,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上片开头两句“高台”二字点明地点,“连云”二字写出其建筑的高峻。紧承“连云”二字,描绘出了一幅疏帘隔梦,幽深静谧的画面,使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与高洁。“人间无此高寒”一句更是突出了画面的清高脱俗。接下来三句进一步描写画面中的景象。“石瘦”二句,既写了石头因年代久远而显得瘦弱、苔藓因缺乏水分而显得干裂,又写出了一轮月亮挂在空中,发出圆圆的寒光。这几句既写出了画中景物的特征,又渲染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悄然”四句,由静态转为动态。“悄”字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但“悄然”之中却有无数细微之声;“万籁”二句则把这种细微之声放大,使之成为一片寂静之声。此时,只有烟雾笼罩下的墨色梅花才敢露头。这四句既写出了画中之景,又写出了画外之景。“对横枝,依约微吟”四句则是对画面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使梅花有了人的生命感。

下片开头两句,由画中的梅花转到现实中的画卷,再写到现实中的人。“深宵”三句写画卷中的梅花,用“不用银缸照”暗示画中之物非同寻常;“写向冰纨”则暗示画卷中之物不是普通之物;“仿佛瑶妃”则表明画中的梅花有如仙境中的花仙一般。“披图”三句则回到现实生活,写自己对画中梅花的喜爱,并由此想到了现实中的人。“听烟梢”二句则进一步由眼前之人写到心中之人,将画中人比作翠羽,以此表达出自己的相思之情。

这首词以画中之景入词,托物寓情,通过对画中梅花以及画中人和现实中人的刻画,抒发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