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犹寒在,愁多梦不成。月华如练上帘旌。为爱一窗花影、故吹灯。
滩响风初息,更残漏未停。却怜杜宇唤声声。无奈天涯谁肯、觅归程。
南柯子
春天过去依然寒冷,愁绪太多难以成眠。明亮的月光如同一条白色的丝绸挂在窗帘上。因为喜爱窗前的花影,所以特地吹灭了灯。
风声停止在江边,更漏还未停当。却可怜那杜鹃的叫声声声叫个不停。无奈的是天边的游子谁肯寻找回家的路?
注释:
1、《南柯子》词牌名,又名“玉树后庭花”、“河满子”、“河传”等。此词上下片各四句,五仄头,前后片第三、四、六句要押韵。
2、春尽:春天已经过去。
3、寒:冷。
4、月华如练:月光明亮洁白如白练。
5、练:白色丝织品。
6、为:因为。
7、花影:窗外花朵的影子。
8、一窗花影:指因窗外花朵影子而引起的一种感觉。
9、故吹灯:特意把灯吹灭。
10、滩响:水声。
11、风初息:风停了。
12、更残漏未停:更夫的更鼓还没敲响完毕。
13、却怜:却感到怜悯。
14、杜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名,即杜鹃。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位女子春日怀人,夜不能寐的情景。全词意境清空婉约,感情缠绵细腻,是唐宋词中别具风格的佳作。
上片首二句,写春尽犹寒,愁思难寐。“春尽”二字,总摄全篇,表明所写之事,是在春天已去之后,而主人公仍然怀着愁思,彻夜不眠。“犹寒”二字,则进一步说明其时天气虽暖而人尚感寒意,从而烘托出人物的愁思之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原诗中的主人公正是一个满怀思念的女子。她对爱人的思念,正与欧阳修诗中的女主人公相同,因此这首词开头两句便借用这一诗句作为起兴。接着,“月华如练”,写月色明亮如绢;“上帘旌”,写月光照到帘子上,使帘子上的花纹显得格外明亮。两句以“如练”“上”字突出月光明亮洁白的特点。这两句是全词的重点,也是全词描写的中心,它集中表现了主人公的心境。下面三句写主人公为何爱赏窗前的月景。原来,她爱赏月景是因为窗前有花影。“为爱”,说明她欣赏窗前花影的原因是为了爱赏,并非为了其他目的。“故吹灯”,说明她欣赏窗前花影的原因是为了赏月,而不是因为睡眠的需要。这四句通过主人公对月景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渲染了她因思念而彻夜不眠的孤独寂寞之情。
下片前三句写风声和漏壶的滴答声。“滩响”句承前启后,由上一句的“月华如练”引出本句的“滩响”,既与前句相呼应,又为后句作了铺垫。“风初息”,点出“滩响”,写出了风停江水平静,声音也渐渐消失的情景。“更残漏未停”紧承“滩响”而来,点明时间已近深夜,但更夫的更鼓还正在敲着。两句互文见义,将主人公听到的风声、水声、更鼓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寂静而又热闹的画面。这画面,一方面衬托出主人公夜深人静之时的孤寂无聊,另一方面又为下文主人公因无人共语而生出的哀怨之情作了铺垫。最后两句写主人公对天涯游子的同情。“却怜”,说明主人公之所以怜惜远方的游子,是因为她理解游子的孤独寂寞之感。“杜宇”(杜鹃鸟)是古代传说中蜀地的啼鸣者,这里借指作者心中的游子。“唤声声”,既写出了杜宇鸣声之凄切悲凉,又写出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凄凉。“无奈”二句,是对前面所写的种种情景的总收束,也是全篇的总结性结尾。“天涯”两句用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典故,表达了对游子的无限同情。“谁肯”二字,既是对游子处境的一种感叹,又是对游子归途的关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