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诸珍异,宁随草木枯。
浅沙埋赤玉,老蚌出东珠。
稗子贫家少,山儿到处无。
怪来水土变,今日此陪都。

【注释】

宁古塔:地名,今内蒙古满洲里。杂诗:即七言律诗。诸珍异:众多珍贵之物。宁随草木枯:宁可随着草木一同枯萎。浅沙埋赤玉:浅浅的沙滩下埋藏着红色的宝玉。老蚌出东珠:年老的蚌壳中可以产出珍珠。稗(bài)子:稗草种子。贫家少:家境贫寒的人家很少见。山儿到处无:山上的童子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居所。怪来水土变:奇怪地发现这里的水土和以前不同了。今日此陪都:今天在这里做客。

【赏析】

《宁古塔杂诗》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七律。诗人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生活时,曾写下许多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诗篇,这首七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当时诗人因罪发配到宁古塔为奴,过着流放的生活。这首诗以咏怀边塞风光为主,通过写宁古塔一带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更有诸珍异,宁随草木枯。”这两句是说宁古塔一带有许多珍贵之物,但它们却宁愿随草木一起枯死。这里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宁古塔一带荒凉冷落的景象。

“浅沙埋赤玉,老蚌出东珠。”这两句是说浅沙下埋藏着红色宝玉,而年老的蚌壳里可以生出珍珠。这两句诗用典,将宁古塔地区自然景物与珍宝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宁古塔地区的物产丰富和自然环境的美丽。

“稗子贫家少,山儿到处无。”这两句是说稗子这样的小庄稼很少,而山里的孩童四处流浪没有固定居所。这两句诗进一步揭示了宁古塔地区经济凋敝、百姓困苦的状况。

“怪来水土变,今日此陪都。”这两句是说奇怪地发现这里的水土和以前不同了,如今在这里当起了客人。这两句诗以议论的形式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宁古塔地区变化的关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