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上蔡谢先生,一砚不留磨破瓦。
要使胸中自廓然,世间何物更难舍。
而吾平生玩物心,扰扰无殊于野马。
忽然北风卷土去,不名一钱在屋下。
突兀三砚真奇物,天将史笔委之野。
一砚龙尾从西土,治乱存殁泪堪把。
一砚活眼晕九重,秋水时向明窗泻。
丁子王作合玉砚,千祀古文出亡社。
三砚纵横傍短檠,雪屋无烟亦潇洒。
昔年送女入甬东,穴壁偷儿不相假。
吾时闻之在中途,欲行不前奈两踝。
娇儿阿寿恐吾伤,乞得滑砚强吾写。
吾为阿寿勉强笑,握笔终然多牵惹。
开卷今见上蔡事,使我愧汗如盛夏。
丈夫力不能自割,偷儿真为益我者。
儿亡三载砚四年,有贼不向贫家打。

读上蔡语录,上蔡家极有好砚,后尽舍之一好砚亦与人慨然赋此。

【注释】:读——阅读、学习;上蔡——地名,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语录——佛家语录,指佛教的经文或讲法记录;极有—极其富有;之一—其中的一个,这里指其中的一块;好砚—好的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用来磨墨。

【译文】:

宋有位名叫谢先生的上蔡人,他家中极其富有一个好砚台,后来全都送给了别人。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有宋上蔡谢先生,一砚不留磨破瓦。”是作者对上蔡谢先生的赞颂,表达了他对上蔡谢先生的钦佩之情,也表明了他对于上蔡谢先生的敬重之意。

第二句“要使胸中自廓然,世间何物更难舍?”则是他在表达自己对于上蔡谢先生的敬慕之情。他认为,上蔡谢先生所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宽广与自由,这是世间难以企及的境界。而他自己虽然也是一位文人雅士,但内心世界却始终无法达到上蔡谢先生的境界。

第三句“而吾平生玩物心,扰扰无殊于野马。”则是在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境界。他认为,自己虽然也有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灵,但这种心灵就像一匹野马一样,总是无法平静下来。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忘记了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第四句“忽然北风卷土去,不名一钱在屋下。”则是在描述自己内心的转变。他突然之间感受到了北风的力量,就像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卷入了生活的漩涡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恐惧或者绝望,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明白,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前进步伐。

第五句“突兀三砚真奇物,天将史笔委之野。”则是在赞美上蔡谢先生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他认为,上蔡谢先生的生活就像这三块奇石一样独特而美妙,仿佛是天意要将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第六句“一砚龙尾从西土,治乱存殁泪堪把。”则是在描述上蔡谢先生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这块砚台就如同一条巨龙的尾巴一样,见证了上蔡谢先生一生的起起落落。他经历过战乱的磨难,也曾为国家的安定付出过努力。他的泪水就像一把可以触摸到的剑,让人感到痛彻心扉。

第七句“一砚活眼晕九重,秋水时向明窗泻。”则是在赞美上蔡谢先生的才华横溢和艺术造诣。他认为,这块砚台上的墨迹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了灵动和韵味。每当秋天来临,那如水的墨色就会在明亮的窗户下流淌开来,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第八句“丁子王作合玉砚,千祀古文出亡社。”则是在讲述上蔡谢先生与同代人的友谊以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他认为,丁子王制作了一块珍贵的玉石砚台,而千年以来,那些优秀的古文作品都是从这个平台上诞生的。这表明了上蔡谢先生与同代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

第九句“三砚纵横傍短檠,雪屋无烟亦潇洒。”则是在描绘上蔡谢先生书房的景象。他认为,三块砚台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还有一根短木棍作为支架。在这个雪白的房间里,没有一丝烟雾,显得格外清爽和雅致。

第十句“昔年送女入甬东,穴壁偷儿不相假。”则是在回忆过去的往事。他认为,当年他曾经将女儿送到了甬东这个地方,那里的墙壁上有一个洞,盗贼们可以轻易地进出。但是他却坚决不让女儿进入那个危险的环境,因为他知道那里并不是女儿应该去的地方。

第十一句“吾时闻之在中途,欲行不前奈两踝。”则是在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他认为,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正在半路之上。然而他却无法继续前行了,因为他的脚踝被两只小老鼠咬伤了。

第十二句“娇儿阿寿恐吾伤,乞得滑砚强吾写。”则是在描写女儿阿寿的情况。他认为,女儿阿寿担心他会因此受到伤害,于是请求他给她一块光滑的砚台让她来磨墨。

第十三句“吾为阿寿勉强笑,握笔终然多牵惹。”则是在讲述自己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和默契。他认为,尽管自己被迫使用那块光滑的砚台,但仍然能够勉强地笑了笑。他用笔写下了这些文字,但却因为这些文字而变得有些牵绊和困扰。

第十四句“开卷今见上蔡事,使我愧汗如盛夏。”则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过去事情的感慨和反思。他认为,当他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上蔡的事情,这让我感到羞愧和出汗。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态度,感到十分惭愧。

第十五句“丈夫力不能自割,偷儿真为益我者。”则是在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感慨。他认为,自己虽然是一位有抱负的男子汉,但却没有能力像那位盗贼一样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位盗贼的行为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第十六句“儿亡三载砚四年,有贼不向贫家打。”则是在表达对于过去事情的感慨和反思。他认为,自从女儿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年了,而我也在这段时间里失去了我的砚台。然而那位盗贼并没有向我这样的贫困人家下手,这让我感到无比庆幸和欣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