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传徐昭法,可闻不可见。
我今上灵岩,钟鼓集法眷。
相看尽陈人,不参以时彦。
徐子最后来,布袍巾幅绢。
储公览拙文,珍重压端砚。
徐子翻读之,喟然而称善。
谓是震川后,叙事无人荐。
虞山加粉泽,可谓不善变。
落此一瓣香,百年如觌面。
出其论文书,并与他著撰。
体裁既整齐,字句亦工练。
夜坐天山堂,诸家评略遍。
人言子寡言,子言如竹笕。
乃知世知子,犹为子之羡。
【注释】
人传徐昭法,可闻不可见。
我今日灵岩,钟鼓集法眷。——传:传播;法:佛教中的教义;眷:眷属、眷属者,指和尚。这里指和尚。
相看尽陈人,不参以时彦。——陈人:旧时指老一代的人。时彦:指当代的有才能的人。这里指年轻的僧人。
徐子最后来,布袍巾幅绢。——徐子:指徐昭法。
储公(名不详)览拙文,珍重压端砚。——储公:即储光羲(709—760),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与王之涣并称“王、储”。
徐子翻读之,喟然而称善。——徐子:指徐昭法。《唐才子传》卷五《储光羲传》:“少工笔翰,尝为储尚书(储光羲)作诗,深所赏激。”称善:表示赞赏。
谓是震川后,叙事无人荐。——震川后:指中唐诗人李商隐。据《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因事被贬,途经荆南,投书当地长官说:“某虽不才,文章得白头公(柳宗元)一字,便以为价。”
虞山加粉泽,可谓不善变。——虞山:山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西南。《新唐书·文艺传上·李商隐》载:“虞山人见商隐文,皆易其稿而去,曰:‘吾非不能为文,但恐妨农功耳’。”粉泽:涂改文字使润泽如粉。比喻修改诗文。
落此一瓣香,百年如觌面。——一瓣香:佛家语,用以表敬。觌面:面对。
出其论文书,并与他著撰。——论文书:写文章。著撰:著述。
体裁既整齐,字句亦工练。——体裁:文体风格。工:精巧。练:熟练。
夜坐天山堂,诸家评略遍。——天山堂:《新唐书·文艺传上·李商隐》载:“天圣中,授秘书省校书郎。”又据《太平广记》,李商隐曾隐居于太华山之阴,结庐为室,故后人称之为“天山堂”。诸家:众多的人。评略:评论。
人言子寡言,子言如竹笕。——子:指李商隐。竹笕:喻指说话简明扼要。《庄子·天地篇》:“夫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郭象注:“若乃圣人之言,则直而约,简而言之也。”
乃知世人知子,犹为子之羡。——世:众人。羡:羡慕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赠序诗。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先总叙徐昭法的事迹,第二段具体叙述徐昭法对李商隐文稿的赞赏,第三段写李商隐和徐昭法的交谊及徐对其作品的评论,第四段则是李商隐对世人的看法的总结。这首诗通过赞美李商隐的文章和他的为人之美,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首段“传”字点明题目,引出徐昭法的事迹。徐昭法,名不详,号东阳逸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他曾与李商隐同游杭州,与白居易等交往甚密,并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
第二段写李商隐与徐昭法的相识。开头“人传徐昭法”,点明了徐昭法名声很大。“可闻不可见”三字,表明人们只知其声名而无其人,突出了徐昭法的神秘感。接着用“我今上灵岩,钟鼓集法眷”二句,交代了与徐相见的情景。灵岩寺在浙江绍兴境内,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钟鼓集法眷,意指寺院里的钟鼓之声汇集到一起,形容徐昭法的到来给寺院里增添了生气,使人们为之欣喜。
第三段写徐昭法对李商隐文章的评价和赞赏。前两句“相看尽陈人,不参以时彦”表明徐昭法见识不凡,能识别真正的人才,并不去追求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后两句“徐子翻读之,喟然称善”写徐昭法对李商隐文章的评价。他赞叹李商隐的文章写得好极了,令人赞叹不已。
第四段写徐昭法对自己评价极高。开头“谓是震川后”一句表明徐昭法认为李商隐是继中唐诗人李贺之后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虞山加粉泽”,意谓李商隐像一位美女一样,经过精心打扮后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一句既写出了徐昭法对李商隐的极高评价,也写出了他对其才华的极大欣赏。结尾“落此一瓣香”二句写李商隐对徐昭法的感激。他感谢徐昭法给予他的赞誉和鼓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和对友人才华的赞扬之情。它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也展示了唐代文人互相尊重、互相激励的文化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