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头饥鼠夜嗟吁,米价频年玉与珠。
折脚铛煨缨络粥,家风长自忆龙须。
【注释】
杂取米盐琐事,成二十四诗:指作者将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加以提炼,编作了二十四首小诗。臣虞:作者自谦自称,虞,古“余”字。
薪:薪火,这里比喻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精神。
杜陵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唐代诗人杜甫和韩愈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他们常在一起饮酒谈诗,相互唱和。杜陵,杜甫故里;元使君,指当时的宰相元稹。春陵,元稹的故乡。
非敢云属和也:不敢说这是与元稹的同题共咏之作。
瓮头饥鼠夜嗟吁:《全唐诗》作“瓮头饥鼠夜呼号”,意思是说在瓮头上吃着东西的饥饿老鼠在夜晚不停地哀鸣。
折脚铛煨缨络粥:用折脚铛煮饭时,锅边长出缨络状的稻穗一样的稻皮。
龙须:《全唐诗》作“龙髯”,即龙须面。相传是唐高宗时,西京长安有一家姓李的人家,因他家生下的孩子多,又无男儿可继承家业,因此,父母亲便给他起名为“龙儿”。长大后,相貌俊美异常,能歌善舞,而且才思敏捷,文词出众,被选入宫中当了一名乐官,并被封为“龙王”。后来他被封为“龙宫”国主。龙宫国主每日的饮食十分讲究,经常食用龙须面、龙肉等珍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内容上主要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慨和不平。
第一句“臣虞杂取米盐琐事”,表明了诗人写作的目的和态度——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第二句“成二十四诗”,说明诗人经过反复思考和创作,最终完成了这二十四首诗歌的创作。第三句“余读而悲之”,表明了诗人在阅读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无奈。第四句“勉答其半”,表明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态度——尽力而为,但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五句“韵既不次,语复不伦”,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感到失望的情感。第六句“亦犹杜陵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引用了杜甫和韩愈的典故,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态度——不敢说自己的作品就是与元稹的同题共咏之作。第七句“薪”,意为燃烧不尽的火焰,暗喻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精神;最后一句“杜陵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杜陵野老”是杜甫的自称,“元使君”是当时的宰相元稹的称呼。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就像杜甫和韩愈一样,作者也希望能够在诗歌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