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一具在家僧,枯木岩前得未曾。
见说三冬无暖气,镬汤炉炭冷于冰。
注释:
臣虞:诗人自称。杂取米盐琐事,成二十四诗:《全唐文》作“杂取米盐之语,成二十四诗”,意谓在平常的米盐琐事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二十四首诗歌。
余:我。悲之:悲伤地读了它。勉答其半:尽力回答其中的一半。韵既不次,语复不伦:韵律混乱无序,语言也不符合规范。亦犹杜陵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就像杜甫的《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不敢说自己是附和之作(因为《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是杜甫的诗)。薪:柴火。
蒲团:佛教僧人坐禅时用的垫物。一具在家僧:一个在家的僧人。家僧:指和尚。
枯木岩前得未曾:在枯木山前的岩洞里没有见过。得未曾:不曾见到过。
三冬无暖气:冬天三个月里没有热气。三冬:一年的三个冬季。无暖气:没有热气。
镬汤炉炭冷于冰:用镬(锅)里的水烧开后产生的水汽,放在炭炉上烤,比冰块还冷。镬汤:即镬汤,一种煮食的器具。炉炭:指炉中的炭火。冷于冰:比冰还要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谦之作,他认为自己创作的这些诗歌与杜甫的《野老同元使君春陵行》相比,只能算是“非敢云属和”的附和之作。
我们来看第一句。“臣虞杂取米盐琐事,成二十四诗。”这是诗人自谦之作,他在平凡的生活中,从琐碎的事物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二十四首诗歌。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我们来看第二句。“余读而悲之,勉答其半。”读完这首诗,诗人感到悲伤,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回答这首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来看第三、四句。“韵既不次,语复不伦。”“见说三冬无暖气,镬汤炉炭冷于冰。”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他认为这首诗的韵律混乱无序,语言也不符合规范;而且他还认为,冬天三个月里没有热气,用镬汤炉炭烤出的水汽比冰块还冷。
这首诗是一首自谦之作,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艺术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